
3月16日,湖北省首部《商業秘密保護管理與服務規范》地方規范正式實施,標志著全省商業秘密保護工作有了制度支撐。
該《規范》共9章40條,包括組織架構、自主保護、依法維權、指導服務四大板塊。《規范》不僅界定了商業秘密范圍,還對企業如何自主保護和依法維權給出了“參考答案”。
商業秘密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該《規范》的組織起草單位,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企業調研時發現,許多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意識淡薄,保密措施缺少針對性和實用性,致使商業秘密被侵害后維權困難。
湖北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長陽本土成長起來的一家種業企業,專業從事農作物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擁有13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玉米新品種,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公司某員工出走,竊取了十多個玉米種子親本。由于沒有獲取相應的知識產權登記,加上“空窗期”商業秘密保護體系缺失,公司通過司法訴訟,歷經多輪開庭審理,最終才得以維權。
正因如此,康農種業也積極參與此次《規范》的起草和制定。另外,一致魔芋、人福藥業、安琪酵母等多家企業和多家省內高校,均參與了《規范》的制定、審查。從定密、隱秘、物防、技防、人防等多角度,密織起企業全員創密、全員護密的自主保護體系。《規范》具有很強的實操性。比如,規定“企業應對涉密文件資料采取加注底版水印?!薄靶氯肼?、轉崗到涉密崗位的人員,應與其簽訂與崗位工作內容相適應的保密合同、協議、責任書。”
值得注意的是,《規范》還專門用一個章節,明確了政府、相關行政及司法部門,要為企業商業秘密保護體系建設提供指導與服務。這也是轉變政府職能,靠前服務企業的體現。
據了解,為更好指導和服務企業,長陽在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中,除了牽頭制定《規范》,還成立了商業秘密保護指導站,組建了12人的指導員團隊,并出臺《商業秘密保護指導站工作規則(試行)》,按照《規范》要求對指導員進行培訓,確保指導員為企業提供高效的指導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