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武漢3月29日電 (郭婷婷)“大江大湖美如畫,垃圾分類惠萬家”、“垃圾分類我先行,武漢因我而文明”。武漢市作為被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之一,于2017年12月,在全市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全力推進,探索出一條物業主導、企業參與、居民自管的模式。垃圾分類已成為武漢市民生活新時尚。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垃圾分類知識課本》走進小學生課堂
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創建優美社區環境。18年以來,武漢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在全市87個街道、220個社區、811個居民小區等區域開展試點工作。在宣傳發動階段,各區城管部門各出奇招,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入戶入腦,調動全體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美喬國際幼兒園小朋友接受垃圾分類教育
正確的生活習慣,要從娃娃抓起。3月10日,黃陂區美喬國際幼兒園舉行了一場“我是環保小衛士,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宣傳活動。該區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和武眾資綠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現場對小朋友們進行垃圾分類知識教育。
活動中,工作人員通過電子課件和教育動畫片的形式,給孩子們講述了垃圾如何分類、怎樣做好垃圾分類等方面的知識。現場還舉行了“垃圾分類知識搶答”。在輕松活潑、寓教于樂的氣氛中進行,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經過培訓后,老師給孩子們分配了不同類型的生活垃圾,讓他們親手按類型分別投入不同的垃圾桶。小朋友們拿起手上的垃圾,經過一番交流思考,最后都將垃圾投入了對應的垃圾桶。
在武昌區中華路街辦事處,區機關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也接受了垃圾分類知識的教育。當老師現場提問:“廢電池屬于哪一類垃圾?”“剩飯剩菜屬于哪一類垃圾?”“灰色垃圾桶里裝什么類的垃圾?”等問題時,幼兒園的小朋友爭相搶答。一名小朋友沒有搶到回答問題的機會,都急哭了。
正確回答了問題的李雨澤小朋友告訴記者:“我雖然不認識宣傳冊上的字,但是認識圖案、垃圾桶上的標識和顏色。在家里都是奶奶負責丟垃圾,我回去要將垃圾分類的方法教給爺爺奶奶。”
“小手促大手、共同養良習”是武漢市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的策略。把希望寄托于青少年身上,通過學校課堂教育,增強他們自覺垃圾分類的意識,并以此帶動父母。
垃圾分類知識讀本進課堂
為此,蔡甸城管在開學第一天時,就在當地小學舉辦主題為“垃圾分類,我知曉,我參與”開學第一課宣傳教育活動。硚口區專門為中小學生編制了武漢首部《垃圾分類知識課本》。專門針對孩子的閱讀習慣進行編排,涵蓋認識垃圾、垃圾分類的意義等章節,里面除了分類知識,還有互動內容。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可讀性強。是目前全國內容最全的垃圾分類中小學專業教材。
負責講授《垃圾分類知識課本》的班主任劉紅介紹說,學校將在一至六年級將持續開展垃圾分類的校本課程,每周一次,讓學生更深入細致的從生活中了解垃圾分類,結合學校組織開展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把生活垃圾分類作為一個常識,讓他們將自己作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和宣傳者,把知識帶入千家萬戶,做垃圾分類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小區居民體驗垃圾分類全過程 分類意識不斷提高
武漢試點小區中的垃圾分類桶
宣傳入腦入心后,垃圾分類在各小區的實際運行情況怎么樣呢?
在水果湖張家灣小區,記者看到,全新設立的垃圾分類回收站中,分別擺放著四類垃圾的回收容器。“這袋是廚余垃圾,要單獨放。這袋是廢舊衣服,要放可回收垃圾桶。”家住該小區的李婆婆告訴記者,在小區垃圾分類宣講員的幫助下,她已經慢慢熟悉了垃圾的基本分類。倒垃圾前按類把垃圾分好,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詢問居民得知,每位居民都可以到小區物業領取專屬于自己的垃圾分類卡,然后在垃圾袋領取機上刷卡拿到垃圾袋。而垃圾袋上印有二維碼,可以輕松辨別出是誰扔的垃圾。
現在,小區居民家里所有的垃圾都要按照四大種類,分類打包放置在垃圾袋里。如果大家把垃圾正確的分類投放,智能垃圾箱會給居民卡上打上一筆積分。用積分可以兌換更多實用的小商品,抽紙、洗衣液、食用油應有盡有。
對于可以賣錢的可回收垃圾,比如報紙、易拉罐塑料瓶、紙箱子等,可以投入小區內的藍色可回收垃圾箱,智能垃圾箱會自動稱重,折算成相應價格的積分。但如果居民打開智能垃圾箱,多次不按正確分類投放,則社會信用評價可能會受到影響。
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頗有成效。那么,在居民正確投放垃圾入桶后,垃圾會運到哪里呢?又會如何處理這些分類的垃圾呢?垃圾是否會分類運送到分揀中心呢?
據介紹,每天小區居民下樓投放垃圾入桶后,保潔會定時進行清潔,將干凈的空桶拖到垃圾溢滿的垃圾桶處進行替換。因為居民產生的有害垃圾較少,因此有害垃圾桶并沒有每天進行替換,而是定期進行巡查,待桶滿后聯系專業的有害垃圾處理公司進小區回收處理。
據了解,經過幾個月時間的運行,小區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有所提高,4類垃圾桶的垃圾投放也越來越準確。
推進垃圾處理廠建設 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30%
據了解,作為中部特大城市,全市人口近1100萬人的武漢,生活垃圾日均產量已達12000余噸,到2020年,預計生活垃圾產生總量將達13400噸/天,并且還會逐年遞增,生活垃圾處理形勢嚴峻。
2018年以來,武漢城管在各區、各部門共同幫助配合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穩步推進。2018年,是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啟動之年,圍繞“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覆蓋率達到30%,社區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均達到15%”的年度目標,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
截至目前,武漢事已有16151家單位(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259個社區、340個行政村開展了分類試點,分類覆蓋率分別為31.05%、19.63%和17.77%,超額完成全年試點目標任務。
志愿者參加垃圾分類宣傳
垃圾前端進行分類后,后端的處理設施也需要跟上。根據《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規定,2017年,武漢已建成處理能力為800噸/天的濕垃圾處理設施。推進千子山、長山口、陳家沖循環經濟產業園以及東西湖、青山地區濕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至2020年,濕垃圾總處理能力達3500噸/天。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就近處理,實現濕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
對于干垃圾的處理,將重點推進千子山、長山口、陳家沖循環經濟產業園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并對現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全面提標升級和改(擴)建。至2020年,全市干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13700噸/天。
武漢市還將加快有害垃圾處置處理設施建設,建成千子山危險廢棄物處理中心。建立健全有害垃圾管理法規、標準和監管機制。
(責編:張雋、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