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冷水廟村的房屋都是用石頭砌成的
十堰市鄖陽區安陽鎮冷水廟村位于漢水中游北岸的一個半島石頭山上,全村163戶人家,除了6戶近兩年蓋起了樓房或平房外,其他村民住的都是石頭房。一棟棟石頭房造型別致,歷史悠久,成為漢江流域中國古民居建筑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昨日,記者驅車來到該村采訪。汽車在山路中盤旋而行,每隔一兩公里的山坳里,就能看到一座座石頭房屋,形成一個個自然村落,別是一番景致。
走近一看,這些石頭房屋,全都由一塊塊石頭砌起來,碼得整整齊齊,錯落有序,形成美觀穩固的墻體。由于石頭與石頭之間難免會有縫隙,村民就挖來泥土,摻和麥糠攪拌,將縫隙糊住,不讓漏風。當地村民介紹,這樣的房屋,最大的優點是夏天很涼爽,但冬天不保溫,風很容易吹進來。
今年78歲的村民張榮海介紹,全村有李、劉、王、張、佘5個姓,聽祖輩講,他們是明代萬歷年間,由山西搬遷至鄖陽區漢江河邊繁衍生息,后因躲避洪水災害和戰亂,逐步后遷至冷水泉的石頭山上,距今有400多年歷史。
由于當地村民住房多為石頭所建,冷水廟村又被譽為“石頭村”。
為什么要在這里建石頭房子呢?
村支書李玉仁介紹,由于當地半島上多為亂石崗子的石頭山,土壤砂性大,沒有粘性,無法用來燒磚。到半島之外買磚建房路途太遠,運輸成本高于買磚錢,加之半島上石頭多土地少,村民種糧只能管個溫飽,哪有更多的錢去買高價磚建住房?好在這里有的是石頭,村民只能就地取材,用石頭建房。
張榮海介紹,村民們用石頭建房,不使用泥沙,就這樣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壘起來,表面上看起來粗糙而缺乏裝飾,但實際上,砌石頭墻的技術還很復雜,稍有不慎,石頭墻就會倒塌,更別提住人了。
今年全國性的精準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在貧困山區吹響。冷水廟村今年將有154戶、407人集體扶貧搬遷到安陽鎮的西堰村集中安置。半島上原生態的石頭房將被湮沒在荒山峻嶺之中。
記者從鄖陽區安陽鎮政府獲悉,村民搬遷后,冷水廟村的房子將全部編號,進行加固、修繕,恢復石頭村石頭房民宅的原始風貌,還原歷史,為今后發展鄉村旅游奠定基礎。目前,該村正在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記者關前裕通訊員周家山劉紀鋒王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