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頭一擰來甘露 挑桶從此成文物
枝江農民終結擔水吃歷史
□本刊特約通訊員/張代貴 本刊記者/張明文
龍頭一擰水汩流,枝江農民終結了在堰塘挑水吃的歷史。圖為仙女鎮桃店村村民在家里淘洗
龍頭一擰,水到屯鍋。1月20日中午,枝江市董市鎮筍子溝村一組年逾古稀的老農張家元,一邊炒菜,一邊笑呵呵地對察看自來水使用情況的市鎮干部說:“活了70幾,總算盼到不用挑水吃了!”
枝江市農村安全飲水管網施工現場
像張老一樣,枝江市共有41萬農村人口先后吃上了與城市無異的自來水,13萬農家過去每天都要派上用場的挑水桶,在新年春節前全部實現“下崗”。
總投資3780萬元的胡家畈水廠,解決了枝江市西北難灌區36個村共6萬多人的飲水問題
枝江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過渡地帶,海拔落差較大,全市農村人口一直飲用堰塘水、地下水。隨著全域城鎮化、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坐擁“一江兩河八湖百庫”的枝江市,在“十一五”期初有7成以上的農戶為水發愁,吃水難和安全飲水成了擺在黨政領導面前的一件大事。
2014年以來,枝江市委、市政府從切實履行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責任出發,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列為“十件實事”之首。通過加力承前,投入啟后,到今年春節前,全市累計投資4.6億元,新建千噸以上水廠9座、撤并小水廠26座,鋪設供水管網1.4萬公里,形成了四大片區城鄉一體化供水格局,使41.2萬農村人口在城鄉“同網同質同價”的架構下實現了安全飲水全覆蓋、戶戶通。去年6月,枝江市在山東召開的全國農村飲水安全現場會上,還專門作了《決戰“十二五”,實現戶戶通》的典型發言,水利部要求“在全國推廣枝江經驗。”
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同時,枝江市一方面致力發展節水農業,一方面對長江和4座中型取水水庫實施了嚴格的退養和以綠化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全市斥資3000多萬元,累計退出水產養殖1.7萬畝,延伸退出水源地畜禽養殖戶近2000個,高標準定植水源涵養林近兩萬畝。長江枯水季節,枝江市即從陸上備用水源取水,讓水下游和長江航運。
為鞏固和發展飲水安全工程成果,枝江市專門成立了農村供水管理局,專司供水管理和水質監測之責。市財政為此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水質檢測中心,確保農村飲水從源頭到末端“全流程”放心。通過水利設施管護員、道路養護員、環境保潔員“三員合一”,全市共安排村級公益崗位664個,確保農村飲水全程通暢。此外,枝江市從2015年起,每年從水廠水費收入中提取400萬元設立“農村飲水安全維修養護基金”,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讓農民永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