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夏永輝通訊員楊戈陳茜思軍朱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襄陽市實現財政總收入464.9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9.1億元、地方稅收收入210.7億元,穩居全省第二;同比增幅為26.4%、36.1%和18.7%,均居全省第一。
此外,襄陽201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21.78億元,同比增長19.3%,總量居全省第二,增幅居全省第一。
經濟下行,襄陽經濟何以能“質效雙升”?
全力擴大有效供給
“西瑪車型試制成功!”昨日,風神襄陽汽車公司總經理陶晉喜氣洋洋,與寶馬、奔馳齊名的高端轎車西瑪已在該廠試生產了5輛。
去年,風神襄陽汽車公司實現產值301億元,同比增長71.5%,成為襄陽首家產值突破300億元的企業。“以前可不是這樣。”陶晉介紹,該企業的整車產量,曾長期徘徊于10萬輛左右。
2014年以來,隨著高端轎車英菲尼迪實現量產,高端SUV新樓蘭成功下線。去年,風神襄陽汽車公司整車產量達156688輛,同比增長了46%。
高端汽車創造的奇跡,只是襄陽全力擴大有效供給的一個縮影。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指出,要加快調結構、轉方式步伐,深化經濟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改革,促進襄陽早日建成漢江流域中心城市。
去年,襄陽市的整車產量達26.78萬輛,汽車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產量增幅高于全國行業水平的3倍以上。
同期,襄陽市的裝備制造產業產值突破了千億元大關。其中,襄陽軸承在收購波蘭企業后,成功打入了歐洲和北美市場;銘刻著“中國襄陽”印記的軌道檢修車,出口到了香港;武鋼襄陽重材公司澆灌的超大型鋼渣罐,出口到韓國;追日電氣、萬洲電氣等企業的產品,出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新常態,必須科學把握和主動適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投資的有效性。”襄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秦軍介紹,該市去年簽約項目1613個,同比增長二成以上,實際到資1716.5億元;普利司通、甲骨文、西門子等一批世界500強優質企業,紛紛搶灘襄陽。
去年,襄陽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增幅居全省第一;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突破1.3萬輛,同比增長700%;產值突破70億元,增長230%。
在有效投資的支撐下,襄陽市規模工業總產值去年突破了6000億元;其中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化工等支柱產業的增幅,均在10%以上。
“去存量”輕裝上陣
近年來,襄陽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打造經濟發展的“升級版”。
僅去年,該市就一口氣淘汰了10多億元產值的落后產能項目。其中,葛洲壩老河口公司等企業淘汰水泥產能76萬噸,湖北立晉鋼鐵集團一家就淘汰174萬噸,占全省鋼企淘汰產能的30%。
目前,襄陽市的造紙企業由100多家整治到了2家,水泥行業只剩下華新水泥和葛洲壩水泥,印染行業保留不到10條生產線,鉛冶煉、蓄電池企業也僅3家。
據統計,襄陽市為此損失了工業產值50多億元。“雖然有所損失,但從長遠看利大于弊。”襄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兆民說,淘汰部分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企業,方能集中資源發展優勢產業。
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襄陽積極采取措施,提升企業效率。僅去年,該市就組織實施30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升級項目302個,總投資額過千億元,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0%以上。
傳統印象中的工業企業,黑壓壓的一大片人。但在中日龍機電技術開發公司,見到的是一排排自動機械手臂,幾乎看不到人。“可以節省60%的人工成本,效率提升50%!”湖北宏錦汽車內飾件股份公司董事長歸建文介紹:“工業機器人24小時不休息,產量上去了,品質更高了。”
去年前11月,襄陽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2.2%,而利潤總額卻增長了16.4%。
激活“制度生產率”
“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必須不斷改善發展環境、轉變干部作風。”王君正指出,路線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
去年以來,襄陽市先后深入開展“三嚴三實”主題教育、“假如我是服務對象”大討論、整治為官不為等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換位思考、嚴以用權、踏實干事。“辦事處處有笑臉,尊重企業,講誠信。”安徽湖北商會會長金鋮介紹,自己不僅在老河口興建了50萬噸再生紙項目,還錄制專題片推薦襄陽。
以優化環境為目的,襄陽大力簡政放權。原145項行政審批事項,濃縮到了88項。去年5月22日,全域推行一枚公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市直部門行政審批職能全部劃轉到行政審批局;成立市場監管委員會,形成大市場監管格局;組建綜合執法委員會,有行政執法權的市直部門全部納入,統一規范執法行為。
同時,實施工業項目審批零障礙、注冊零收費、服務零距離,并且落實領導包保制、項目秘書制。僅去年,襄陽財政就為涉及政府服務的各種費用“買單”2000多萬元。
近年來,襄陽還先后出臺隆中人才計劃、海智工程、鼓勵大學生來襄創業就業等一系列政策,采取大學生就業每月補貼700元、院士專家創業新增地方稅收返還本人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漢江流域創新創業機制最活、生態最好、回報最多的城市之一。
制度環境的不斷優化,激發了襄陽跨越發展的紅利。去年元月至11月,該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3.5萬戶,同比增長26.7%;其中,新發展私營企業2.1萬戶,同比增長32.4%。
同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764家,同比上年底凈增1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