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方桐 本刊記者 張明文
缺本錢、貸款難、融資貴,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枝江市啟動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工作,枝江市積極探索“農合聯+金融”服務模式,全方位破解了農業農村融資難題。為此,全省擴大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工作啟動培訓會于4月中旬在枝江召開,“枝江模式”將移植全省各地。
枝江市市長劉豐雷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市通過農村金融合作平臺,銀行累計為268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合聯會員)發放涉農貸款3.76億元,貸款有效需求滿足率達到80.2%,貸款年綜合利率下降3.73%,累計節約貸款成本900余萬元。”
“聯合艦隊”破解征信難題
去年9月,枝江誠明家庭農場急需200萬元發展資金,業主陳明登錄枝江農商行微信平臺,在“合作社+金融”貸款菜單里申請“助保貸”。農合聯金融服務部人員登錄農合聯征信系統,查閱了他的基本信息和授信級別,確認他符合申貸條件,遂安排農場所在地的枝江農商行安福寺支行對接。次日上午,農合聯為陳明出具推薦函和擔保函,當天下午安福寺支行就為他辦妥了200萬元貸款手續。
從申貸到放貸,僅用了一天半時間。 “試乘”農合聯“申貸快車”的陳明驚訝得目瞪口呆:“要是在以前,別說貸200萬,就是貸20萬,也沒有這么順利,更沒有這么快!”
陳明的順利源于他是枝江市農民合作社聯合會(社)會員。去年7月31日,枝江市成立市農合聯,將“小舢板”變成“聯合艦隊”抱團發展,聯合增信。過去農業經營主體不被金融機構認可的土地、設備等資源,如今被政府“賦權”。
截至目前,該市農合聯征信信息系統已完成151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194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的征信數據采集、錄入和信用評級。“農合聯把分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聚合在一起,為銀行放貸消除顧慮,形成了合作共贏的局面。”枝江市農商行董事長朱德富表示。
基金杠桿撬動十倍授信
農民貸款難,難在缺少抵押物和信用。農民貸款貴,貴在成本高、風險大。
為破解這一難題,枝江市除了成立農合聯外,還在省級財政3000萬元資金支持下,自籌資金2000萬元,設立了5000萬元的涉農風險補償基金,為農合聯會員增信授信。
枝江市確定農商行和人保公司為試點合作單位,同時引入政府支持的融資性擔保公司,與農合聯一起探索“農合聯+金融”的服務體系。農合聯將5000萬元涉農風險補償基金存入農商行,主要用來分擔會員貸款損失;農商行則按照最大1:10的比例放大授信額度,為農合聯會員提供貸款服務,貸款利率盡量控制在貸款基準利率水平,同時要不斷創新信貸產品。該市還設立2000萬元農村合作金融專項“過橋”資金,緩解農合聯會(社)員還款壓力。
枝江市仙女鎮雙圓禽蛋養殖專業合作社是受益者之一。為擴大生產規模,該合作社理事長李緒萍曾向銀行貸款,但因企業的房產設備被銀行視為不規范資產,無法作抵押。無奈,她將自家住房抵押給銀行,貸了49萬元,利息7個點。不足的向親戚朋友借,許以8個點的利息。
去年加入農合聯后,該合作社獲得銀行200萬元授信。同年10月,李緒萍將合作社房產設備評估后,一次性從農商行獲得抵押貸款200萬元,利率5.85個點。“這是合作社成立以來,貸款額度最大、利率最低的一次。”李緒萍說,這樣的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
平臺拓展喚醒“沉睡資源”
“真沒想到,在農合聯的擔保下,合作社的苗木和農村土地經營權成了抵押物,不僅從農商行獲得了100萬元貸款,利率還優惠了兩三個點。”4月11日,枝江市楓林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志清高興地說,在這筆貸款的幫助下,合作社今年擴大苗木基地面積260畝。
枝江市委書記許志華表示,政府以金融創新倒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各類農村資源要素確權賦能,促進“資源變資產”。以前不能在銀行作為抵押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等農村資源要素,如今可以通過農合聯這個平臺進入流通市場,推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速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目前,枝江市農合聯已成功搭建農合聯、農村合作金融、農村產權評估交易 “三大體系”和征信服務、技術推廣、市場營銷、金融創新、借貸擔保、農業保險、產權交易“七大平臺”,服務職能逐漸由金融鏈接、征信增信向資產管理、生產指導、市場營銷、教育培訓等完善,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綜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