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熊傳東 通訊員/張望喜 穆琳 孫鵬 實習生/毛凡寧
30年前,武漢10名離休的老紅軍、老八路聚集在鮮紅的黨旗下,自發成立“老戰士報告團”,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傳承紅色基因。30年來,報告團的老戰士先后去世10人,但他們的戰士和子女,光榮地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承傳播信仰火種。30年來,這個團已走遍 18個省、市、自治區,義務作報告3400多場,現場聽眾達220余萬人次。
日前,記者走進中部戰區空軍駐漢某指揮所老戰士報告團,走進這群平均年齡75歲的“播火者”。
老戰士報告團報告會現場(李明攝影)
10位老戰士成立報告團
“13歲參加八路軍,在冀中平原的地道里讀小學,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讀中學,在延安窯洞讀‘抗大’。”原武漢軍區空軍文化部長、著名作家馬國昌是“報告團”的創始者之一。
他在革命熔爐里錘煉成長的傳奇故事,上世紀60年代曾在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幾十年來,無數單位邀請他作報告。許多師生寫信給他:“您的報告讓我們廓清了思想迷霧,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得知馬國昌的報告教育了不少青年,同住空軍駐漢某部上馬莊干休所的老紅軍張緒說,“老馬,下次作報告帶上我,我也有滿肚子的話要對年輕人講!”
副軍職離休的張緒是一名老紅軍,與黨同年同月生。他從戰火硝煙中走來,抗戰中,日本鬼子的子彈打瞎了他的右眼;解放戰爭,敵人的子彈打穿了他的脖頸;抗美援朝,美軍的手雷炸傷了他的腰部。三次負傷,張緒無所畏懼:“敵人打不垮我的意志。”
大院里,像他們一樣有故事的老戰士可不少。“這些故事是最生動的教材,干脆把干休所的老戰士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報告團,義務宣講!”馬國昌提議。
消息傳出,許多老同志主動請纓:“崗位可以退‘二線’,共產黨員永遠沒有‘二線’!”1986年10月,“老戰士報告團”正式成立,張緒任團長。
10名成員個個參加過戰爭,5人曾身負重傷。他們將報告的核心主題定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講,就是30年。
老戰士報告團成員駱繼銘深情講述(李明攝影)
帶著氧氣瓶也要上講臺
近年來,報告團成員的年齡大了,不時有人生病、住院,但大家有著共同的信念:生命不息,宣講不止。
楊春暉,15歲投身革命,曾參加長征,所在部隊兩過雪山、三過草地。2006年3月,88歲的他受邀到部隊講長征故事。臨去前,他查出患重病。3個月后,他不幸離世,家人在他的病號服上衣口袋里發現了一份未寫完的講稿。
任善紀,曾和邱少云是一個戰壕的戰友。2012年4月初,他和另外3名同志計劃5日到某雷達站作報告,但任老因心臟病突發于4月3日夜里去世。4月5日正是他遺體告別的日子,為了報告會如期舉行,報告團提前與任老告別。
解生云,心臟裝著起搏器、搭著3個支架,腿上打著鋼板,每次外出還要帶胰島素。帶著“三件套”,他從不缺席,因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講臺上”。
程遠,報告團原副團長。當華科大同濟醫學院邀請他作報告時,他帶著氧氣瓶前往。彌留之際,專門交代子女:死后不搞遺體告別,并在他的手腕上掛一塊不銹鋼的牌子,并在上面標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擁護者——程遠。”
能講一場是一場,能影響幾個人是幾個人。30年來,報告團成員始終沒有停止前行的步伐,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回顧三十年的歷程,報告團旗幟不倒、隊伍不散、工作不斷,深受群眾歡迎,社會認同。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緊跟黨的思想步伐,與時俱進,才能緊扣時代脈搏,才能用真心真情真理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報告團成員毛蘭成表示。
一諾千金和一生堅守
“首屆感動四川十大人物”趙慶珍是報告團的新成員,在戰友犧牲后,他把戰友母親當親生母親,默默盡孝23載。他說:“我將像報告團的老首長們一樣奉獻一輩子,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間大愛!”
2014年,趙慶珍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從一名默默無聞的轉業干部走入了公眾的視野。面對突如其來的榮譽和光環,他有些不知所措,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個黨員該做的事,卻引起了這么強烈的反響。
1989年,趙慶珍成為一名光榮的飛行學員。在學校,他結識了來自邛崍的同學余江。同樣來自農村、相似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很快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訓練中他們相互勉勵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在飛行上干出一番事業,哪怕為之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將來誰出現意外,相互為對方的父母盡孝。”
誰也沒有想到,這句互相鼓勵的話竟一語成讖。1993年8月23日,余江在畢業前一次夜航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一直與兒子相依為命的程秀蓮媽媽得知噩耗,猶如晴天霹靂,當場昏厥過去。趙慶珍守在病床邊,看著程媽媽蘇醒過來后,緊緊握住她的手,鄭重地說:“余江弟弟走了,以后我就是您的兒子!”從那時起,趙慶珍每年休假都去邛崍。
既然有了承諾,就要一生堅守。轉業時,是回老家徐州,還是去邛崍的難題擺在趙慶珍面前。他與父親商量,父親堅定地支持說:家里還有兩個哥哥,你就一心一意地照顧好程媽媽。從此,趙慶珍與父親總是聚少離多,直到父親病重時,他才趕回老家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p#分頁標題#e#
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入黨初衷
駱繼銘是一名有著67年黨齡的老黨員,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經歷過風風雨雨,曾看到過很多人間慘劇,能夠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他發自內心地感謝共產黨,甘愿一輩子去追隨。
習近平總書記講:“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曾經的苦難經歷讓駱繼銘對這句話深有同感。他的家鄉在江蘇句容,在他十歲的時候,也就是1937年,日本鬼子血洗了他的家鄉,全家開始逃難。從南京到武漢,轉長沙到桂林,再到貴陽,耗盡了家中的積蓄,甚至連衣服也丟光了。記得那年冬天特別冷,駱繼銘貼身穿著姐姐的花襖子,膝蓋上套著父親的長襪筒,外面套了兩件單褲,就這樣哆哆嗦嗦地過了一冬。
駱繼銘全家逃難途經漢口時,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宣傳抗日的游行隊伍,可以聽到激昂的口號聲和雄壯的歌聲。雖然駱繼銘當時年齡不大,卻被他們的歌聲感染了、打動了,學會了用歌聲來吶喊,來激勵自己。
駱繼銘的逃難生涯直到抗戰勝利才算結束。1945年秋,駱繼銘中學畢業,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他感到未來一片美好,但惡劣的國內環境,根本容不得他安心讀書。原因是蔣介石葬送了抗戰勝利后的大好形勢,悍然舉起屠刀,發動內戰。1947年5月20日,南京、上海的大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罷課游行,喊出“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口號。國民黨反動派如臨大敵,派出大批軍警、馬隊殘酷鎮壓。駱繼銘在游行中,一時躲避不及,被反動軍警打傷了左臂。他的好友、同班同學孫傲滄被打成骨折。國民黨反動派不但對全國人民的正義呼聲充耳不聞,反而如此殘暴地對待赤手空拳的青年學生,這使駱繼銘驚醒了,他開始擦亮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像父親那樣“做合格黨員”
老戰士報告團成員張佑軍是張緒的小兒子。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將門之后、首長之子,少不了跟著他沾光,可事實上他沒有得到任何照顧,父親也沒有留下任何物質遺產,唯一就是把“共產黨員”四個字深深刻在他腦海中。
張緒1921年7月出生在山西省平遙縣,是黨的同齡人,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總是把黨的事業看得很重,一生都在追隨、都在奉獻。
烽火歲月里,張緒先后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槍林彈雨,九死一生,三負重傷,右眼永久失明,脖子被子彈洞穿,腰部被炸傷,直到去世身上還留有3塊彈片。每當回憶這些往事,他總是十分從容平靜。他說:“敵人的子彈可以擊傷我的身體,但擊不垮我的信念和勇氣。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更加堅定了我跟黨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念和決心。”
1983年,張緒從原武漢軍區空軍副參謀長崗位上離休,張佑軍兄弟原以為可以好好陪陪老人,讓父親度過一個安逸的晚年。可離休沒多久,父親就倡議成立老戰士報告團,并被大家推選為團長。
2008年1月,天氣出奇的冷,外面還下著雪,地面結著冰,張緒剛出院就接到武漢卓刀泉中學邀請,張佑軍看到父親久病初愈,建議不要去,但父親說,已經答應了孩子們,就要說話算話,毅然走出家門。看著父親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走在風雪中的背影,張佑軍的心頭一緊:真怕他這一去,真就倒在講臺上了!那天講完后,父親是被老師們攙扶著送回家的,接著就住進了醫院重癥監護室,這是父親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報告。
2008年5月1日,張緒永遠地離開了。張佑軍發現了父親的遺囑,上面寫道:“遺體捐醫供科研,團結戰斗寄哀思……”
送完父親后,報告團毛叔叔趕到張佑軍家,送來了父親轉交的一份“遺產”,一張父親最后對家人囑托的光盤。在錄像里,張緒對家人說:“我參加革命幾十年,沒有給你們留下金銀,留給你們的就是這張光盤。里面是我的革命經歷和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做人準則。你們要經常看一看,不要忘記你們是紅軍的后人。”
“父親沒教過我什么大道理,他用一生做著共產黨員的示范。2012年我被增補為報告團成員。面對這份榮譽和責任,我做好準備,沿著父親的足跡,傳承父親的精神,像他那樣做一個大寫的人,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張佑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