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黃雙成,1977年10月出生于湖北紅安,紅安縣高橋北街農莊董事長
黃雙成:一塊紅磚甘愿鑲在田園
一塊紅磚北漂書寫最美五味雜陳,
而今脫下軍裝肩挑都市鄉土情懷。
北街農莊紅安出發從北上廣歸來,
走心打造當代有機特色田園驛站。
夢想一直開到凡是有華人的地方,
土菜土灶和土情烹飪出唯美佳肴。
這里有純樸的味道和原始的記憶,
還有令人初心不悔的延綿與激情。
——東方手記
今日湖北網訊(東方)初見黃雙成先生時,他幾乎是一口氣激情滿懷的把自己的事業講給記者聽。半個小時,他一個人在表達,即便有滿頭的汗水往下淌,依然那么專注地把他的創業故事娓娓道來,不得不讓記者感動。他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這么激動過。看得出來,他是個務實的企業家。“傳奇紅安,大愛高橋。”爾后,他還給記者講述了諸多紅色故事,非常精彩。他表示,身為將軍故里的人,他有責任和義務將紅色文化傳承下來。談到為什么要做傳統農莊時,他說,他的愿望剛好與今年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中重提的“不忘初心”一脈相承……
北漂改變了他的人生觀
黃雙成16歲從一個無知少年到首都北京。風雨二十載,從男孩成為男人,在北京成家立業,奮斗出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在北京生活了20年,生活得很安逸,有車有房有存款。
2013年,抱著“樹高千尺,落葉歸根”的初心,從北京回到偏遠小山村——紅安高橋鎮官木塘村遷家灣。同年10月10日,經歷5個月的籌建,自己向往的田園生活——北街農莊誕生了。從此改變了他的生活。
北街農莊以他不忘初心的方式開始了他傳奇般的人生之路,在短短的3年時間,從最初的傳統菜肴到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閑、垂釣等于一體的傳統勞作與傳統文化,及紅色文化教育于一身的規模化新型農莊。在當地聲名鵲起、家喻戶曉。
在部隊4年時間里,磨煉出了黃雙成的堅強毅志,在這所大學里,熔爐了他的堅定紅心。后來,從部隊出來后,吃了很多苦,過了幾年北漂的生活,賣服裝、油漆工、臨時活,什么工作都干過。有時候連飯都沒得吃,那段日子,多半時候用燒餅充饑。
黃雙成告訴記者,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食客吃到安心、放心、舒心和有思想的佳肴,同時幫助更多的人就業和致富。
只要有人意愿,他愿意幫助有農莊創業意向和農莊創業者,實現自己的夢想,比如理念、思想,甚至一條龍的輔導。
他的鄰居趙女士稱,當初建這個農莊時,都經他一磚一瓦堆起,甚至還親自挖過地基,不到半年的時間全部完工。
“躺在床上還不叫休息”
爾后,黃雙成發現首先應該要從提升自己的知識構架開始,那期間,他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晝夜充電。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有時間,他就往新華書店跑,利用所有業余時間來學習,甚至把電視都收起了,一心讀書學習。曾經一度把自己關在“書屋”里,比如通讀宋慶齡傳記、劉邦傳記等。
2006年,通過自學,考了北京教育學院,以班長的身份入學,優異的成績畢業,還獲得優秀班干部的榮譽。畢業后,他先后做過廣告員、IT男、創業族,等等。
在工作中,黃雙成交往過很多大公司企業家,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對家人、對社會、對他人的大愛和責任。對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來說,他們原本已經生活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拼命地工作。
有一次,一位擁有一萬多員工的陳總告訴他,自己雖然已經很安逸了,如果不繼續前行的話,公司一萬多員工怎么辦?只有自己不失業,才能確保公司一萬多員工不下崗。
那么,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什么時候叫休息?躺在床上還不叫休息,唯有睡著了才叫休息。但只要醒來,一萬多員工的一切便成了自己的牽掛。怎么也沒想到,現在自己也成了這樣的人,每天都在思考著如何把傳統農莊做得更純樸,把文化農莊做得更接地氣,把接地氣的事情如何做得有人氣?
這里有一個故事,有一次,黃雙成去找某家大公司的胡總,去推銷自己的數據庫。到了前臺,對方稱,沒有預約當日不接待客人。他急切地說,現場預約呀?對方堅定地回答:當天的預約名額已經滿了。黃雙成只好倔喪地回家,在路上,他始終想不通,怎么才能聯系胡總呢?方法來了,他只要打總機找胡總,最后找到胡總的秘書,告訴對方稱,是胡總的一個朋友,請給胡總留個電話,自己姓黃,有急事找他,等他回來后立即聯系他。其實,他和胡總彼此根本就不認識,誰也沒想到,兩小時后,胡總打電話過來,經自我介紹,有關數據庫的生意一拍即合,然后每年胡總公司都用他的數據庫,他和胡總還成了好朋友。
做一家有品質有良心的農莊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與自然的關系卻在逐步疏離。如此長期蔓延下去,純樸的味道和原始的文化,將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黃雙成的傳統文化農莊正是基于此,為那些久居城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環境和場所。而隨著美麗鄉村和文化鄉鎮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文化對于休閑與美食的重要性。黃雙成便將 “傳統餐飲”與“鄉村文化”相結合,打造了一個別具特色的傳統農莊。
看到如今城市人面臨的亞健康,心里真不是滋味。自己的員工雖然不懂得什么是有機菜,但他們卻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工業化肥。一切用科學方法解決害蟲的來襲。
做一家有品質有良心的農莊,是黃雙成堅守的理想和夢想。在他看來,傳統的菜系、樸素的生活起居,能讓更多的人找回兒時的記憶,不單單在菜品中堅守傳統,更要成為城市人的一種追憶方式。
或許有人要追問,為什么要把臘魚臘肉以傳統的手法制作出來呢?一是對傳承的回憶,二是兒時的懷念,三是在夏天吃對身體有幫助,四是在醫學上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五是在堅守一種傳統文化。
所以,他的農莊要跟別人不一樣,就是打傳統這塊牌。
他有自己魚塘和菜地。力求一切回歸自然,例如,他的魚塘,有兩年沒打過魚,也沒下過什么添加型食料。
另外,他的農莊有原始的制作工藝,比如打糍粑、磨豆腐……讓客人有一種憶苦思甜的韻味。
特別是,他在收購菜籽油和其他食料時,一般都比高出市場二元的價格。黃雙成表示,這也相當于是對群眾的一項小補貼。他一直認為,只有開出一家有品質、有良心的傳統農莊,才能成為一家百年老店。
把傳統農莊開到北上廣
過去,農家樂一般意義上的理解,便是“餐飲”。可黃雙成理解的農莊卻不一樣,如果拋棄了傳統和文化,就不應該稱為“農莊”。經歷豐富的他,憑借著自己的愛好,在大別山腳下的紅安開了一家“北街農莊”。與其他農莊相比,“北街農莊”別具特色,莊內各種菜品、家具、工藝,都很有特色。共同組成了一家傳統與文化氣息濃厚的農莊。
很多人慕名到農莊來。記得那是一個傍晚時刻,黃雙成剛從外面回來,看到農莊棚子下面有一位老先生在吃飯,那位老先生一直盯著他這邊。后來,他走過去跟對方打招呼,得知老先生是武漢的梁先生。這是梁先生第三次來農莊吃飯,感覺很棒。梁先生問,怎么不擴大規模?黃雙成回答說,前期投入太多,還沒有什么收益。梁先生告訴他,沒關系,自己回漢后先拿點錢供黃雙成擴大發展,并再三提醒他錢到賬后,首先要補充相關元素。當時,黃雙成也沒當回事,畢竟只是初次見面。誰知,第二天,黃雙成的卡上真的收到了30萬人民幣,這讓他大吃一驚。通過這個故事可以說明,黃雙成本人和他的農莊的口碑已經被認可。
有一位著名書法家,聽說黃雙成的故事后,慕名到農莊按照黃雙成的意思,給每個包房題字。讓很多食客看著字就增加食欲。
為什么客人在埋單時,黃雙成以打折為“爽”?比如有一次一位武漢客人消費890元,他立即減少90元。他認為,人家從武漢開車到紅安,油錢都要超過90元,而他這個90元相當于一種感激。還跟很多客人成為了朋友。
黃雙成有一個規劃,想弄一個“農戶家庭體驗式旅游”。對于黃雙成來說,他還有更遠大的夢想,把傳統農莊從紅安開到北上廣,開到凡是有華人的地方……
雖然這個想法很遙遠,但為了更多人的健康綠色生活,做有良心有品質的企業,愿意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發展。
在這三年的傳統農莊的發展期間,黃雙成也受到很多誘惑,比如有的偷工減料,有的干脆使用轉基因的食用油,有的以次充好。但作為心里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的他來說,他必須做到“守土有責”——守住紅色故土的情,守住純樸原材的魂,守住傳統菜肴的根,守住回歸自然的心。
弗羅斯特曾說:“人的個性的一半是地域性”。這就是說,地域性對人性的形成和塑造幾乎有一種源頭般的力量。文學的地域性是文學與生俱來的內在品質,它使得文學有了更為鮮活的品相,同時也成就了文學的廣度和深度。而對于黃雙成來說,他從紅安到北京,又從北京回到紅安發展傳統文化農莊,既穿越了他本身的個性,又回歸了地域性的生活方式。在他的人性的源頭始終有一種不忘初心的堅守;在他文學的地域性里,即便賺再多的錢,也沒有追求一種夢想而超值;在他的人生廣度和深度里,他是一個敢于挑戰生命長度、品質厚度、價值廣度和人生高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