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熊傳東 通訊員/倪群峰 鄧智紅
7月19日,湖北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上半年湖北經濟運行情況,通報顯示,全省經濟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實現了持續平穩增長,質量和效益好于全國平均水平。
經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14114.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0.2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6538.41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6516.06億元,增長9.5%。三大產業占比為7.5:46.3:46.2。
李克強總理與東風商用車重卡新工廠年輕員工交流(龍際禮攝影)
“換道超越”中的五大亮點
過剩產能平穩化解。上半年,全省高能耗、高庫存產品增速放緩。平板玻璃、中空玻璃、天然花崗石板材6月均為負增長,增速分別為-6.5%、-38.6%和-8.3%,六大高耗能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為27.1%,比1-5月下降0.3個百分點。
庫存消化進程加速。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為3021.21萬平方米,增長28.5%,高出上年同期22.2個百分點。全省商品房銷售額為2013.49億元,增長47.2%,高出上年同期37.0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積為2470.58萬平方米,下降15.8%,環比下降3.4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增幅相比回落35.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待售面積為1631.59萬平方米,下降22.2%,與上年同期增幅相比回落44.3個百分點(上年同期為增長22.1%)。
工業企業庫存增勢有所放緩。5月末,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存貨增長0.2%,同比回落13.0個百分點,其中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3.3%,上年同期為增長13.2%,同比回落16.5個百分點。
降本增效成效初顯。隨著減稅清費力度不斷加大,企業運營成本逐步降低。1-5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利息支出下降11.8%,下降幅度高于上年同期9.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同比下降4.4%,上年同期為增長10.0%。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955.0億元,增長13.9%,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58%,比上年同期提高6.0個百分點。
發展短板加快補齊。上半年,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984.51億元,增長28.5%,占比為28.2%。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26.0%,鐵路運輸業增長1.9倍。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分別增長46.9%和68.1%。民生保障力度明顯增強。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24.1%,比上年同期加快3.8個百分點,其中教育、科技、社保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八項支出增長25%,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月,全省規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209.60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1%(1-4月增長0.5%),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3%;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為71.5%,比去年同期提升0.1個百分點;全省回收利用能源總計186.24萬噸標準煤,增長1.9%,回收利用率達3.5%,比去年同期上升0.1個百分點。
主要指標在穩定中增速
農業生產基本穩定。上半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79.6億元,增長4.0%。夏糧種植面積2100.90萬畝,比上年增加16.02萬畝,增長0.8%;總產508.7萬噸,比上年增產4.5萬噸,增長0.9%。
工業生產穩中有升。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支柱產業增長平穩。全省汽車制造、農副食品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學原料制造和紡織業五大重點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2%、10.1%、12.1%、8.9%和11.4%;五大行業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57.6%,拉動規上工業增長5.8個百分點。
#p#分頁標題#e#
市場銷售保持平穩。上半年,全省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54.98億元,增長11.4%。商品零售6625.40億元,增長11.2%,餐飲收入729.58億元,增長12.5%。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3820.37億元,增長10.5%。網上零售持續發力。上半年,全省限額以上企業網上商品零售額203.29億元,增長56.2%。
外貿形勢繼續回穩向好。上半年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1190.9億元,增長6.1%。其中,出口785.8億元,增長8.5%;進口405.1億元,增長1.7%。湖北省是上半年全國進出口保持正增長的10個省份之一,進出口增速均位列全國第4位,居中部地區首位。
財政收入保持穩定。上半年,全省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2715億元,增長12.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713億元,增長13.0%。其中稅收收入1200億元,增長12.7%。非稅收入513億元,增長13.8%。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13億元,增長24.1%。
新增就業人數增長8.2%。全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濃郁,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態勢。上半年,全省新增就業人數48.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69.7%,增長8.2%。二季度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3%,低于一季度的2.57%,也低于去年同期的3.02%。
“成績單”來之不易更須堅守
湖北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吳中志表示,上半年我省GDP增長速度8.2%,是比較高的,對全省經濟的支撐非常有力,也來之不易。
在宏觀經濟偏冷的背景下,湖北經濟為什么還能有較快速度發展?據介紹,湖北經濟發展基礎比較齊全,能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如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汽車產業,發展確實超群。其次,第三產業結構在逐步優化。據測算,第三產業對上半年對我省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3.1%。
當然,我省的一些扶持政策也起到了作用,如省財政拿出400億元,鼓勵高新產業發展。還有這幾年省委省政府在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方面的政策,如電力價格普降0.02元,近期營改增等稅制改革。
吳中志認為,上半年8.2%的增速,為民營企業家增強信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預期作用。同時要繼續推行簡政放權,還權于市場,有效構建公平高效的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確保市場在經濟中的決定性地位,盡量減少直接干預市場。更大力度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著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旅游、文化、健康、養老、體育“五大幸福產業”發展,更大力度支持“雙創”。“下半年的經濟運行走勢,在我個人來看是,三季度由于洪澇災害的影響可能出現一定的回落,但四季度從目前經濟發展規律情況來看會出現一種平穩呈好的方向發展的態勢。”吳中志說。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7%,與第一季度一致,呈現出階段性企穩的態勢。上半年還有幾個很好的數據,比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54.1%,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 我省提出的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八個方面,是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
葉青表示,湖北各級政府要作出鄭重承諾:只要不是市場、企業的原因,政府應該保證企業“事事順利”“開張大吉”。這樣的“以商招商”才是最成功的。解決已經落地的企業的大大小小的困難,是湖北經濟發展的關鍵之處。
另外,民間“惜投”的主要原因,一是國有投資對民間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經濟下滑時期,首先想到的是依賴城市建設、房地產等投資、國企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如何去促進民間投資的發展。三是去產能、去庫存更使民間投資“無門”。葉青表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多思考“實業之困”怎么去紓解。那就是增加民間投機機遇,多培育重視民營企業家隊伍,對傳統制造業換擋升級。
“湖北能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保持高于全國的GDP增速,這說明我們的市場化、供給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盧現祥認為,未來省與省之間的競爭,關鍵在于誰的市場化改革走得更快。
雖然湖北GDP增速高于全國,但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幅有所放緩,增速換檔。在盧現祥看來,不僅僅是湖北,全國各地都面臨經濟下行壓力,面臨結構轉型的挑戰,“誰能率先打破傳統思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誰在市場化改革中走得最快,誰就能率先走出困境。”
盧現祥認為,湖北最大的短板就是創新不夠,“這里說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行業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等,要在創新方面保持好的勢頭,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既要看增長,也要看勢頭,湖北經濟發展勢頭很好。”在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看來,湖北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中,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基本持平,只少零點一個百分點,且第三產業增幅9.5%高于第二產業增幅7.7%,按這個速度,在第三季度甚至7月份,第三產業就有可能趕超第二產業。這意味著,湖北產業結構升級到了一個新的門檻上,湖北長期以來都是“二三一”結構,很快將變成“三二一”結構,結構顯著優化。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都是“三二一”結構,越發達的地區,第三產業占比越大。
此外,我省外貿形勢向好,成為全國上半年進出口保持正增長的10個省份之一,進出口增速均位列全國第4位,中部地區首位,秦尊文表示,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這很不容易。對于我省下半年發展,秦尊文建議,“既要向內使勁,也要向外使勁,同時并舉。”向內使勁是繼續優化結構,提質增效,以武漢為龍頭,把全省高科技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