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州,農業部定點扶貧地區,一扶就是30年。
30年來,農業部派出掛職干部121人,支持恩施州各類農業項目400余個,項目總投資達40多億元,幫助全州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00多萬。“農民不脫貧,幫扶不脫鉤”的鏗鏘承諾,在恩施大地回響。
夯實產業扶貧之基
1986年,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3周年,農業部就開始定點對口幫扶。保溫飽、建基地、編規劃、扶產業,農業部歷任部領導的足跡印在土苗山鄉。
抓特色產業促扶貧。“萬畝鄉鎮千畝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板塊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成效顯著。
馬鈴薯,這個恩施人世代果腹充饑的“土豆”,在2015中國南方馬鈴薯大會上被授予“恩施硒土豆”區域公共品牌。《恩施州關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實施意見》、《恩施州馬鈴薯主糧化專業規劃》相繼出臺,背后是農業部第十批定點扶貧聯絡工作組成員、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長馮忠澤的艱辛付出。“這些掛職干部懂政策、接地氣,帶來了新觀點、新思維、新作風,為恩施州脫貧奔小康作出了重大貢獻。”談及農業部的幫扶,州委書記王海濤說。
世界硒都,是恩施獨有的“名片”。把富硒產業作為群眾脫貧的重要產業來推進,農業部支持恩施州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硒產品博覽會”。目前,全州硒產業總產值達到280億元,富硒茶產業集群、富硒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入選湖北省年度90個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之列。
助推農業產業化。在農業部幫助下,州政府出資1000萬元注冊成立了恩施硒康牧業公司,搭建起與中牧集團合作平臺。目前全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逾萬家,2015年全州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95.5億元(除煙草行業),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恩施工業經濟的主力軍。
30年持續發力,全州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500多萬畝,已建成湖北最大的煙葉、茶葉、高山蔬菜生產基地,全國四大魔芋主產區和全國最大商品藥材基地。
增強可持續發展之力
定點幫扶,增強可持續發展,給當地百姓留下源源不斷的“存折”。30年來,農業部孜孜以求。
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旅游業,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群眾。近幾年來,恩施州旅游業蓬勃興起,游客量以年均千萬級速度井噴式增長。
采納農業部工作組建議,恩施州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已成為農民收入的新增長點。全州已建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2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7個,省級觀光農業園區2000余個。全州旅游產業每年直接承載10萬農民就業,拉動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帶動全州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5萬人。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通過清潔能源入戶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沼氣池為主導,以太陽能、生物質能為補充的多能互補格局,全州戶用沼氣池達到56.2萬口。結合農業部“全國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州”項目,全州大面積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項目,生態家園建設“恩施模式”,在全省和全國部分農村地區推廣。
力促品牌農業建設。恩施硒茶、伍家臺貢茶、恩施玉露、“清江源”煙葉、“思樂”牌冷鮮肉、“大山鼎”高山蔬菜等品牌享譽全國,產品俏銷大江南北。目前全州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件,湖北省著名商標65件,湖北名牌產品42個。
說到農業部幫助恩施打造品牌農業,恩施州茶葉協會會長蘇方俊想起一件往事:他參加2014中國茶葉博覽會時,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主任張華榮多次來到恩施展區指導。原來,張華榮曾被選派到恩施擔任州委常委、副州長,回到農業部之后,依然對支持恩施品牌農業發展不遺余力。
點亮科技脫貧之光
“農業部30年科技扶貧恩施最大的成果,就是打造了具有山區特色、帶動力強的州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曾在農業部掛職工作的恩施州農科院院長李衛東說,在農業部的支持下,州農科院對南方馬鈴薯和聚硒植物等特色農業的科技研究都走到全國前列。
30年來,農業部工作組先后邀請全國農技中心、農藥檢定所、中國農科院茶葉所、中國獸藥監察所、全國畜牧總站等單位專家,到恩施實地舉辦技術培訓與推廣活動;全國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研討暨農業機械作業展示演示會、國家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高山蔬菜生產現場會等全國專業性會議,讓恩施有了學習交流農業科技的“高端平臺”;組織恩施干部到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培訓學習;“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職業技能培訓”等項目,讓百萬貧困戶致富能力增強。
30年艱辛幫扶,30年真情堅守,武陵山這方土地正上演脫貧傳奇。(李彥睿 曾生 毛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