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武漢紡織大學校長韋一良教授
□記者/陳思炎
“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同時也對我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服務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融入“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全方位開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謀求自身發展過程中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學共同發展,是沿線高校應有的使命擔當。對此,記者專訪了武漢紡織大學校長韋一良教授。
“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教育發揮特殊作用
記者:如何認識“一帶一路”的內涵及意義?
韋一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2015年3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為標志,正在全力推動落實。
“一帶一路”建設是以經濟貿易為主要載體、以互聯互通為核心概念、以互利共贏為基本目的的跨國戰略合作設想,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與紡織服裝的部分產能跨國重置歷史進程完全契合。對武漢紡織大學來說,拓展了辦學使命內涵,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記者:“一帶一路”對國內高等教育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韋一良: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機構,更應聚力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支點。高校應該在學科平臺與學科方向建設、人才培養與引進合作、人才信息與資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動等方面,建立健全的體制機制,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記者:地方高校應當如何積極面對此項機遇與挑戰?
韋一良:地方高校以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主要服務方向。要使“一帶一路”美好愿景從構想落到實處關鍵在行動,地方高校必須積極應對國家此次重要戰略需求,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的倒逼機制,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結構、扎實推進教學改革,用國際化視野審視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一專多能,專業知識硬、跨文化交流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能參與到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高素質人才。
“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記者:請您和我們分享下紡大在此過程中是如何做的?
韋一良:近年來,我校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是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國際化復合人才。學校于2013年5月加入“歐洲紡織大學聯盟”,成為該組織第一個中國成員,致力于推動在紡織領域開展高水平、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學校積極推進工程教育專業國際認證工作,目前紡織工程專業已經申請了英國紡織協會的國際認證。2015年,學校深入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內容進行了深入學習研討,進一步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基礎、專業、拓展三大模塊優化教學內容,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聯合辦學,依托國家工程實踐中心等建設課外活動基地,推薦一批學生到國外合作高校學習深造,國際化復合人才培養初顯成效。
二是強化教師隊伍培訓,提高教師國際化水平。近年來,武漢紡織大學積極爭取國家留學基金和湖北省教師公派出國專項資助指標,大力支持教師出國學習、培訓和開展合作研究,不斷引進國外行業學科帶頭人及其團隊,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新人才梯隊。
2010年,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王訓該教授作為湖北省屬高校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第一人加盟紡大;2011年,在學校工作十余年的俄羅斯通訊院士維克多教授成為湖北省屬高校“外專千人計劃專家”第一人,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接見;法國第八大學超級媒體系阿澤瑪教授受聘為我校傳媒學院院長;2013年,依托“湖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平臺,紡大自主培養的學術骨干徐衛林獲批湖北省屬高校理工科領域第一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與此同時,一批高層次人才相繼落戶紡大,受聘湖北省“百人計劃”、“楚天學者計劃”專家。
三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留學生教育。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本文化園大學開展了本科層次的合作辦學項目,與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大學簽署了國際交流合作協議。長期承辦由中國商務部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聯合主辦的“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國際研修班。2014年,學校成功獲批中國政府獎學金委托培養院校,躋身來華留學生教育“國家隊”行列,成為湖北省屬院校中極少數具有該資格的院校,還承辦了被譽為 “紡織業奧運會”的第89屆世界紡織大會。2015年,學校新招收了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7個國家56名留學生研究生,契合了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需求。
四是積極構建國際合作平臺,大力推進國際聯合辦學。學校堅持“走出去”開放辦學,進一步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員互訪、學生互換、學分互認、科技合作、資源共享,共同開展高水平教育和科技合作平臺建設,深度呼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人才需求。
2015年5月24日,在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見證下,學校成功與孟加拉國東南大學、孟加拉國服裝與技術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合作辦學的高校;此外,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聯合共建具有國際領先三維紡織技術的聯合實驗室,互派師生開展交流和學習,開展博士研究生的聯合培養,組建科學研究聯合團隊。學校還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合作成立“武漢紡織大學伯明翰時尚創意學院”,這是湖北省第一個本科層次的中外辦學機構。
增專業設學院 組建“紡織大學聯盟”
記者: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紡織”命名的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發揮高等紡織教育優勢,在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將從哪些方面著力?
韋一良:高等紡織教育領域在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上具有先天優勢,作為一所具有紡織背景和優勢的行業高校,武漢紡織大學將進一步擴大開放辦學,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組建絲綢之路學院和紡織大學聯盟。以紡織、經濟、管理學科為依托,以現代紡織學院為基礎,組建絲綢之路學院。通過學校絲綢之路學院、國際處,聯合國內高等紡織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院校合作,組建“絲綢之路紡織大學聯盟”。同時,通過舉辦“絲綢之路紡織高等教育合作論壇”,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學科領域的大學校長、專家學者來華參會,促進大學合作。
二是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培養規模。雖然我國每年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長,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等方面的產業專門人才培養還是嚴重不足。
學校將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紡織、服裝等學科和專業,加大力度推進來華留學生教育和國際型人才培養,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招生培養規模。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名額,同時利用中歐培訓中心,培養東南亞國家政府官員、外資企業高管。
三是切實履行好社會服務職能。以學校技術研究院為依托,成立絲綢之路研究院;同時,調整政策,創新舉措,強化管理,著力在紡織科技方面攻克關鍵技術,為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科技支撐。
以經、管、文等學科為依托,組建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為我省“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提供智力支持,當好智庫,提供高水平的調研報告和決策參考。
為紡織行業和我省“一帶一路”建設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學校著力實施“絲綢之路國際化人才計劃”,加快為中資企業培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紡織、服裝等領域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尤其是要著力加大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學校將繼續樹立服務意識,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釋放動力,加大對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的投入和支持,積極應對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并將深入學習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人才需求、文化訴求,不斷深入尋求開放辦學、對外合作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