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水土保持系列報道之三
編者按:
習總書記強調,要永葆長江母親河生機活力,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湖北地處長江之腰,岸線最長,支流最大,而且處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核心水源區。近年來,湖北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區域綠色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前兩期的報道中,介紹了宜昌市強化水土保持、呵護三峽庫區生態工作,為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打造“山青水秀民富景美”綠色長廊,以及十堰市改善庫區生態環境、穩定維護潔凈水源,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相關情況。本期,讓我們走進大別山革命老區黃岡。
為了革命老區綠色崛起的情感擔當
——黃岡市強化水土保持、促進老區綠色發展工作紀實
英山縣水保茶園扮靚村莊扶助村民脫貧 石峰攝
黃岡是大別山革命老區。這里交通相對閉塞,人多地少,墾植率高且耕作粗獷,水土流失制約了老區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黃岡市委、市政府踐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感擔當,把扶助革命老區綠色崛起作為政治任務和系統工程來抓。
白馬嘶小流域水土保持坡改梯項目扶助村民增田增產脫貧
紅安縣李西河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鹽店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經濟林板栗基地果滿枝頭
系統謀劃,科學編制規劃
貫徹建設“綠色大別山”的指導方針,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廳的規劃成果和要求,細致調研,科學謀劃,認真編制黃岡市水土保持十五年、五年專項規劃,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繪制藍圖;各縣(市、區)在中央、省、市三級規劃基礎上,明確重點治理區域,細化各項治理任務,具體編制縣級水土保持治理規劃。同時,保持規劃的穩定性、連續性,一張藍圖干到底。
結合實情,創新治理思路
一是堅持把綜合治理與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國土整治、農業開發等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多層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綜合治理體系。二是以小流域為單元,堅持“六化”標準,即項目建設規范化、道路水系網絡化、施工管理程序化、質量要求標準化、治理模式靈活化、種植開發立體化,確保水土保持治理規范實施。三是結合農村合作社、土地集中流轉等惠農政策,積極探索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形成全社會治理水土流失“大合唱”。
爭取投入,造福農民群眾
積極搶抓國家有關機遇,爭取財政投入,吸收社會資本,大力實施 “長治”、“老區項目”、世行貸款項目、坡耕地治理等工程,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十五年前,紅安縣七里坪鎮福德橋村是有名的窮山村,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群眾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雜糧。2000年該村被列為“長治”工程重點治理村,通過項目土坎坡改梯、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果林建設,使其走上了以種植板栗為主與發展花生生產相結合的產業結構之路,農村人均年純收入從1560元增長到5300元。
注重科學,夯實技術支撐
按照“因地制宜、科學指導”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及技術推廣工作。一是總結大別山革命老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提出了“四防四帶”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二是申請開展“大別山南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了適宜本地花崗片麻巖區的坡耕地治理模式。三是建設石橋鋪水土保持生態科技示范基地,大力開展水土保持高效經果林試種、培育和推廣工作,為老區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回眸“十二五”,黃岡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全市累計完成水土保持項目投資25121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8平方公里,覆蓋全市10個縣市區,受益人口近40萬人。一個“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態黃岡正展現在鄂東大地。
?。ê笔∷麖d水土保持處、湖北省水利廳宣傳中心、黃岡市水利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