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本刊記者 熊傳東 通訊員 謝文哲
“希望廣大職工樹立和踐行發展新理念,高揚‘工人先鋒號’旗幟,做建功‘十三五’的主力軍;立足崗位學技術、強技能,爭當崗位能手、金牌工人、首席員工和‘荊楚工匠’,做高素質的勞動者;以先模集體和先進人物為榜樣,做弘揚新風的引領者。”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梁惠玲在我省“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大會上,充分肯定了全省廣大職工和勞動群眾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勞模。47個先進集體被授予“湖北五一勞動獎狀”,98名先進個人被授予“湖北五一勞動獎章”,100個車間班組被授予“工人先鋒號”。受表彰的先進個人中,一線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占比55%;企業負責人占比10%;科教人員占比20%。讓我們一起傾聽幾位勞模和他們的故事,尋找勞模的煉成軌跡。
鄒志平,翠柳客舍行政總廚,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曾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師”等稱號
“大匠隨岳”通過勞模和技能比賽領跑標兵和文化創新之路
“催化裝置儀表在線活地圖”
吳剛,42歲,武漢檢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儀表高級技師,獲“湖北五一勞動獎章”。
“很多人認為,工匠就是從事機械、簡單、重復勞動的。但親身經歷告訴我,真正的工匠有著更豐富、生動的內涵,它代表著執著、踏實、精益求精。”吳剛樸素的話語,打動了所有人。
24年前,吳剛18歲,成為一名儀表工。當時的儀表控制與現在有很大差別,儀表一旦出現故障,拆裝一次至少需要半天時間,生產遇到緊急情況時,技術人員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吳剛毛遂自薦,尋求解決路徑。
“我晚上在學校自修儀表自動化課程,中午或者周末,對照書本反復練習檢維修技術。”吳剛說,一年后,以前工友半天才能排除的故障,他一個多小時就完成了。
2000年后,吳剛被安排到催化裝置儀表維護班當班長,這是整個企業儀表控制工藝最復雜、生產平穩性要求最高、故障處理難度最大的班組。吳剛說,“擔任這個班長,必須掌握工廠生產的核心——反再系統的儀表控制。這套系統若出現任何風吹草動,輕則停工,重則發生嚴重的安全生產事故。”
這套技術是從美國引進的,所有原始資料都是英文。“不能讓美國人小瞧我們。”為了把這些技術讀懂吃透,他白天蹲在現場對照圖紙看儀表、找回路,晚上在家對著詞典學英文、看原版圖紙說明書。他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班里的其他同事,從此工廠告別了“有困難找美國人”的歷史,工友們親切地稱呼他“催化裝置儀表在線活地圖”。
2014年下半年,集團總部要求工廠必須在年底前安裝“碧水藍天”工程的環保裝置。在數九嚴寒的隆冬,吳剛和工友們在數十米高的框架上,冒著凜冽的寒風,對脫硫脫硝裝置的183套儀表回路進行開工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計逐一進行修改,最終確保了工程順利按期完工。
“宋幸福”創新工作室開創行業先河
宋幸福,54歲,大冶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稀貴金屬廠精煉車間技術主管,湖北省首席技師,獲“湖北五一勞動獎章”。
融、烘、脫、扒、對、澆、保、整、打。這9個字,是宋幸福花了近30年時間,在一線工作中總結的操作法,被公司視為“獨門絕技”。
9個字“絕”在哪?“這9個環節,必須按照規范,精益求精地操作,稍有閃失,差之千里。”宋幸福舉例說,在澆鑄環節,必須遵循準、穩、連續的原則。先將模底澆滿,再加大澆鑄流速,當澆到28kg重量時,減慢澆鑄速度,最后0.5kg重量要慢,減小流速,當重量到30kg時,果斷停止澆鑄,確保銀錠表面四條棱高度一致,水平為一條直線并飽滿,R角為鈍角。
保溫處理時,保溫槍位置要在最佳距離和最佳角度,槍要視液面情況移動,使表面達到最佳效果。
整理環節,必須確保銀錠表面收縮均勻、平整,收縮中線為一條直線。表面四條棱平直,飽滿為鈍角,垂直四角棱和底面相交處圓滑飽滿無缺陷。銀錠底面光潔平整,無冷紋和凹坑。
#p#分頁標題#e#
他的“九字澆鑄操作法”在班組中推廣后,班組不僅攻克了金銀生產的技術瓶頸,還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金錠澆鑄一次合格率由70%提高到98%,銀錠澆鑄一次合格率由65%提高到97%。這一操作法被公司授予“獨門絕技先進操作法”。
2002年,宋幸福參加了黃金質量四個九的技術攻關工作,攻克了3公斤金錠立模澆鑄物理外觀和化學內涵的質量關,使黃金、白銀達到了四個九的國家標準。
2006年底,根據倫敦貴金屬交易所要求,必須在20個工作日內將傳統國內交易的15kg銀錠改澆成國際交易的30kg銀錠。宋幸福介紹,“當時,外援專家澆鑄均不合格,形勢很緊急,我采用新的工藝澆鑄方法,五個小時內完成了30kg銀錠澆鑄工藝改造任務,一次送檢成功,受到外國專家好評。”
2010年,由宋幸福領銜的“宋幸福”創新工作室成立。如今,已成為經全國機械冶金建材產業工會審核確認的大冶有色首個行業“職工技能創新工作室”。
“探索傳承鄂菜技藝是一生的追求”
鄒志平,43歲,湖北經濟學院副教授、翠柳村客舍行政總廚、鄒志平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領班人,獲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省勞模、首屆湖北省首席技師、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師等稱號。
從農民工到大學教授,鄒志平的經歷有點傳奇。在他的工作室里,鄂菜文化氛圍濃厚;書柜里,他參編的《湖北味道》《中國鄂菜》等書籍擺放得整整齊齊……
工作室成立3年來,舉辦活動百余次,5000人次參加學習、交流,創新研發菜品500道,多道菜品成為全國流行菜。
27年前,從農村到武漢酒店當雜工的鄒志平,并未想到要出人頭地,是父親的一番話激發了他不服輸的拼勁。“當學徒的第一年,我回家過年,父親讓我做魚丸,我廚藝不精,把材料做糟蹋了,父親生氣責怪我什么都沒學會。”鄒志平說,他開始通宵達旦學廚藝,逐步在廚師界嶄露頭角。工作之余,鄒志平進修酒店管理課程,拜汪建國、盧永良為師。
為了學好師父盧永良大師的“快刀宰殺鱔魚”的絕活,鄒志平每天凌晨五點起床,到多個酒店“免費”幫人殺鱔魚。2006年10月,以2分鐘38秒的速度將活鱔魚宰殺、去骨、改刀,烹制成一盤美味的“爆鱔花”,被認定為“首批中華廚藝絕技”。
近年來,他致力于把鄂菜帶出國門:受邀在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表演宣傳鄂菜,多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今年,他再次受邀赴美國參加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及紐約大學等機構舉辦的“正宗中國味——2016聯合國中國非遺飲食文化節”活動,表演中國鄂菜,制作宣傳中華非遺美食精品宴。
出訪、教學、參賽、烹飪、管理……鄒志平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忙碌,只是因為那句“探索傳承鄂菜技藝、弘揚中華飲食文化,是我一生的追求。”
“只要有顆‘匠心’,不愁不出色”
朱衛東,46歲,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設備制造廠機床裝配鉗工首席技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獲“湖北五一勞動獎章”。
“搭積木”一樣把零件組裝成設備,再連成自動線,經過精心調試,讓自動線轉起來,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這就是朱衛東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8年。
“28年來,我見證了東汽公司從‘東風制造’向‘東風創造’轉變的艱難歷程。”朱衛東分享工作感悟時介紹,過去,公司制造技術嚴重依賴進口。沒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這一代產業工人永遠的心頭之痛。
2003年,朱衛東到日本學習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床安調技術。日本精湛的制造工藝、精美的商品,深入到各行各業的匠人精神,讓他豁然開朗。當年,工廠引進了幾臺PM系列機床,他主動請纓,和兩名同事對進口機床先進裝調技術消化吸收并用于實踐,成功研制出屬于自己的機床產品,部分性能超過國外水平。
2015年,公司從日本制造商嘴里“搶”過來的惠本小型批量零件切削項目上馬。小型零件加工對技術精度要求更高,直接影響后續設備的組裝和使用。在緊要關頭,夾具出現故障導致設備無法使用。廠領導直接點將,把朱衛東從另外一個項目調過來,要求限期解決問題。“我通過制作輔助裝置和一周的反復試驗,干掉這只‘攔路虎’,設備按期恢復正常運行。”朱衛東說,后來,他以這兩起事件為案例,著力在全廠推行標準化作業,先后編寫了57份標準作業書,把機床調試中容易出現的故障及解決方案匯編成冊,成為一線工人技術培訓和用戶使用的規范教材。
談到成功心得,朱衛東坦言:“只要有一顆‘匠心’,不愁工作不出色。”
只有平凡的崗位,沒有平凡的職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應該說,和普通人相比,勞模就是工作更出色一些,業務更專業一些。別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你積極去做、樂意去做,做的事有利于社會,持之以恒做下去,就是勞模。人人都這樣做,人人都是勞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