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一群 本刊記者/寒冰
編者按
2016年初,經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審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武漢理工大學孫濤壘教授第八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以表彰他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杰出成績。
自2011年實施“15551人才工程”以來,學校在全球范圍內共聘請了24位學科首席教授,從德國回來的學者孫濤壘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現為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笑起來有點鄰家大男孩味道的孫濤壘很年輕,今年也才42歲,然而在生物界面材料研究領域,他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績,站在了世界最前列。
研制“界面擴張粘彈性”測定儀
孫濤壘祖籍河南,父親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母親在同一所高校工作。良好的家庭環境為他營造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兒時,孫濤壘就展現出興趣廣泛、愛動腦筋、勤于鉆研的特質。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早已不能滿足其對知識的渴求,從初中時期,他就開始自學《數論》等高深的數學理論,并嘗試解決近代數學中的幾大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等;基于對數學的熱愛,他對計算機及其運作原理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從1985年家里擁有第一臺計算機時起,把它及隨后的幾代機型計算機從硬件到軟件都摸了個透。這些興趣愛好占用了孫濤壘不少的精力,但過程中嚴密的數學邏輯訓練和練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為他后來的求學和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他考上了武漢大學,但沒有選擇他自己很喜愛且當時也非常熱門的計算機專業,而是選擇了冷門的化學專業,因為他認為“化學是有原始創新的科學,很有用”,而“計算機只是一個工具”。
進入大學后,孫濤壘廣泛涉獵不同專業學科知識,大四時期就開始進實驗室,并有意識地開展跨度較大的研究。1996年進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原感光所)進行碩博連讀學習,做博士論文期間發生的一件事充分顯示了孫濤壘的創新能力。
孫濤壘的博士論文內容是膠體界面化學中界面擴張粘彈性研究。做這個研究需要儀器。當時國內沒有這種儀器,國外也沒有成熟的商品化儀器,他決定自己動手做。然而到了實際操作才知道有多難。
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沒有樣板、甚至找不到人咨詢,怎么辦?孫濤壘不放棄。導師給他提供了5萬元經費,工作得以啟動。小時候培養起來的良好數學和計算機功底幫了大忙,兩年時間里,他整天泡在實驗室和圖書館,查閱原始資料,分析理論基礎,確定了最終方案。他與儀器加工企業合作,終于做出了中國第一臺“界面擴張粘彈性”測定儀。其后,孫濤壘用這臺儀器做了大量的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博士論文也得以順利完成。
“界面擴張粘彈性”測定儀一誕生,便得到了專家、同行的高度評價,直到現在,這臺儀器仍在使用。2002年,上海中晨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將其實現了商品化,首臺儀器賣了30萬元人民幣。
2005年,孫濤壘以洪堡學者身份赴德國明斯特大學開展交流工作。由于在生物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2006年,孫濤壘獲得洪堡基金會和德國聯邦教科部聯合頒發的Sofja Kovalevskaja獎,并獲得高達100萬歐元的研究基金獎勵。孫濤壘是這次12位獲獎者中唯一的亞洲人。
用這100萬歐元,孫濤壘在德國成立獨立研究組,從事生物界面材料的前沿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人才,其中很多人已經回國并在各自工作崗位上成為科研骨干。
#p#分頁標題#e#
回國創立了全新的生物界面材料實驗室
2009年,孫濤壘接受武漢理工大學的聘請,加入到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年之后,孫濤壘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國外每年近9萬歐元的年薪和優異的發展機會,開始在武漢理工大學的全職工作。
孫濤壘說:“我看中的是我國發展機遇,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地位以及這里開放、純正的研究風氣,更重要的是,國外不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國。”
一接到學校聘請,孫濤壘立即著手,創建生物界面材料研究室。創業艱難百戰多。一開始,實驗室四壁空空,除了一堆雜物和幾根柱子,什么也沒有。人也只有他一個。孫濤壘安排人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雜物運走。從實驗室一尺一寸的規劃設計到下水管道的連接,再到實驗設備的論證招標安裝,孫濤壘都是親力親為。
由于初來咋到,對學校情況不熟悉,往往為了報銷一張發票,他往返三四次,直到熟悉了情況和實驗室開始進人為止。買設備,孫濤壘找了很多廠家,一個一個地和他們談,甚至和一個廠家都要談上幾十次。為了達到價廉物美的效果,孫濤壘在買每一臺儀器前,都要認真地了解儀器的工作原理、各種性能,從開始的完全不懂,到最后比儀器公司的銷售和技術人員還專業。孫濤壘很為實驗室進的“布魯克真空紅外-振動圓二色譜聯用系統”驕傲,這臺儀器既可以做手性研究,又可以做單分子層研究,性能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數一數二的,但經過他的努力,僅僅花了100多萬人民幣就買到了,而在國外,同樣性能和同樣配置的儀器至少要花費25萬歐元。
半年多的時間,生物界面材料實驗室便初具規模。目前,實驗室面積300余平方米,擁有多種先進的界面材料結構及性能表征設備,固定資產達700余萬元。生物界面材料實驗室的建成,為武漢理工大學科研發展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孫濤壘堅持科研不放松。由于工作原因,2009至2010年,孫濤壘往返德國和中國十幾次,常常是沒有倒好時差,又出差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或者又登上了回國的班機。
組建培養一支優秀的團隊
在籌建實驗室、開展科研的同時,孫濤壘還肩負著一項重任,那就是組建一支團隊。孫濤壘招收團隊成員除了滿足學校要求外,還有自己的要求。要進他團隊的人,必須通過他的面試。對教授、副教授級別的助手,他要看是否具有研究潛力、是否有思想、是否有創新性、是否能獨立開展工作;對博士生、碩士生,他要看思想是否靈活、是否肯吃苦、是否具有敢于挑戰困難的能力。而具有良好的協作能力是孫濤壘對團隊所有成員的要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在孫濤壘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深諳一位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不但指導學生學習、做實驗,還經常和學生聊天,探討生活,思考人生。
有學生找到他,說:“來實驗室很長一段時間了,除了學到一些將來可能用不著的知識之外,好像沒有具體的收獲,不知道該怎么辦?”情緒顯得很低落。孫濤壘就和他談心。他從自身經歷講起,告訴學生:“在碩士、博士期間,學的不僅是知識,更應該學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具備了這種能力,不管做什么,都會游刃有余。能力很重要。專業知識,將來如果不做這一行,可能用不著,而能力始終是用得著的。”經過多次交心談心,學生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學習、工作勁頭大了起來。
這是一支優秀的團隊,在孫濤壘的帶領下,近三年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連續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十余篇高質量科研論文;多篇論文被選為期刊封面,或被Science、Nature、Materials Views等期刊和專業網站作為亮點報道;受Wiley-VCH和Springer出版社及美國材料學會邀請,撰及及編輯英文專著章節1章、專著1部,MRS Bulletin期刊專輯1部;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一項。
在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團隊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孫濤壘本人于2009年底,通過了教育部評審,成為武漢理工大學最年輕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此外,團隊還有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名、副教授3名。正在培養的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0余名。團隊成員近三年共獲得國家重大研究計劃“973”項目子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3項、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1項、青年基金2項、湖北省高端人才培育項目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項、國家博士后一等資助1項和二等資助2項。
在2011年湖北省自然科學獎的評審中,孫濤壘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仿生功能生物界面材料”獲得了一等獎。2015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并公布了2014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人員名單,武漢理工大學孫濤壘教授入選,并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6年初,經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審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武漢理工大學孫濤壘教授第八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以表彰他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杰出成績。
學習、研究之余,孫濤壘鼓勵和支持團隊成員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社會活動。團隊成員單星星還榮獲橋牌青年組全國冠軍和世界錦標賽第五名的好成績。
關于實驗室將來發展,孫濤壘說:“實驗室是否一流,工作做得好不好,那是別人的評價。讓實驗室的研究為世界的科技提供支持,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這是我們一直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