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清華,我校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均相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今年5月,夏清華教授、周丹教授所在的“先進催化材料和催化轉化”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期刊Chemical Science(SCI影響因子為9.211,化學一區TOP論文)上發表學術論文“One-pot Rota-crystallized Hollownest-structured Ti-zeolite: A Calcination-free and Recyclable Catalytic Material”(一步轉動晶化法合成空心巢結構含鈦分子篩:一種免煅燒和可循環的催化材料)。Chemical Science是化學領域最前沿、高影響的綜合性雜志。
夏清華致力有機催化化學研究已有29年,研究涉及了先進多孔催化材料制備與應用、新型催化反應器及工程等多個領域。2003年從新加坡回國后,作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被引進湖大,第一期任職期滿后獲得湖北省“楚天學者成就獎二等獎”,繼續任職第二期“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14年又被湖北省政府遴選為“百人計劃”特聘專家。十余年來,夏清華主持了國家級、省級各類課題28項,發表SCI論文160余篇,2005年受邀為國際頂級化學雜志《Chemical Reviews》撰寫有關環氧化的評述;2005年和2008年受邀在美國Nova科學出版社合作出版《Catalysis Research at the Cutting Edge》和《Handbook of Zeolite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合著。
2012年,夏清華晉升二級教授,2014、2015年連續兩年入選Elsevier化學工程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致力新型催化材料研究
1995年至2003年,夏清華先后任職于日本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化學和工程科學研究所,在這期間,他一直從事先進催化材料和綠色催化轉化的研究,他也同時意識到了化學與環境關系的重要性。“隨著新的催化材料和催化技術的產生,綠色催化技術正逐漸被重視。”
2003年,正值中國化學化工工業經濟良好發展時期,但國內當時仍在普遍沿用傳統催化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原料及能量,并且產生廢棄物,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夏清華看到中國因發展化學化工所出現的環保問題,決心全身心投入到綠色環保的催化工藝和催化體系的研究中。他認為,開發先進、高效多孔材料建立新的催化體系,不僅能解決環保問題,更能產生經濟效益。
“中國的科研政策對于科研人員來說非常有幫助,科研人員可以將技術推向市場。祖國科技發展的這班車我要搭上來。”在國外工作生活了8年,夏清華決定回到祖國,回到家鄉,實現自己學術與應用一體化的想法。屆時恰逢“楚天學者計劃”面向全球廣納人才,夏清華在時任湖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王世敏教授推薦下,就職于湖北大學。
“夏清華教授的到來,提升了學院在物理化學這個二級學科領域的研究實力。”現任化學化工學院院長王升富介紹說。十余年來,夏清華一直從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建構與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他稱其為“綠色催化技術”,這種技術具有“綠色、環保、高效、節能、低成本、可持續”的特點。夏清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機無機雜化多孔分子篩材料、高循環分級孔分子篩材料、烯烴高選擇性環氧化、新型催化活性位建構、多功能團一步選擇性催化加氫領域。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干膠轉化法合成有機無機雜化微孔分子篩并實現催化轉化應用,首次提出了分級孔微孔分子篩的從頭免焙燒的概念并獲得了高效的應用,構建了最高效的烯烴選擇性空氣環氧化的催化體系及方法學,成功實現了含硝基和芳香環化合物的一步高效催化加氫,在新型碳材上實現了廢物甲酸的氫轉移加氫生物質等研究,并獲得了同行的廣泛好評。目前,他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經服務經濟建設,獲得了相當效益。
2005年,學校立項建設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通過教育部驗收。實驗室定位于有機功能分子應用基礎研究,綠色有機催化及新型催化劑開發作為其中一個研究方向,目前在夏清華的牽頭下日新月異。
加強團隊建設 協同創新出成果
在適應國內科研環境的過程中,夏清華非常重視科研的原始創新。2006年,他主持的“新型有機-無機雜化骨架結構沸石材料的可控合成策略及催化應用”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這是他回國三年后申請到的第一個國家基金項目。
國外學習和工作經驗讓夏清華意識到,要想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樹,建立一套更完整的先進催化體系,必須建立以研究所、研究室、研究組為形式的研究團隊,進行團隊作業。于是,他開始牽頭建立先進催化材料和催化轉化科研團隊,吸納不同層次的創新人才,為創新團隊帶來新的學術氣息。2006年至2008年期間,團隊吸納青年教師魯新環和周丹先后加入創新團隊,進行多相催化、綠色催化、功能多孔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魯新環曾經是夏清華的學生,現在已經是夏清華的得力助手。她介紹說:“夏老師的團隊制度明確。我們每個月都有定期的交流會,討論各自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對近期工作的總結。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課題,還要在交流會上和其他隊員談論項目完成情況。”
為完善年齡層次分明、知識結構互補、研究方向交叉的創新團隊,2014年主要研究新型石墨烯、納米管、多孔碳、氮雜碳等材料的青年教師聶仁峰加入創新團隊,形成了目前以夏清華、周丹、魯新環、聶仁峰為核心成員的“先進催化材料和催化轉化”創新團隊。
創新團隊先后獲得并主持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1項湖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1項湖北省教育廳優秀中青年創新團隊項目,以及一批有顯示度的學術和應用成果。這種合作強有力地錘煉和培養了團隊的學術創新能力,創新團隊2014、2015連續兩年入選Elsevier化學工程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顯著地擴展了學術影響力,團隊成員周丹教授成功獲得2016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項目。
重視人才培養促進科研傳承
“不管是創新團隊還是實驗室,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傳承下去,這就要在一個個的課題中不斷進行人才培養。”夏清華說,人才培養才是科研傳承創新最重要的動力。
2008年,遠在英國留學的周丹博士通過網絡了解夏清華教授的團隊信息后,應聘入職團隊。現在,她已經是教授職稱,還是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項目獲得者和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楚天學子。她介紹說,“在團隊中,老師們雖然同在一個大方向下,但各自所擅長的領域還是不同的,大家經常在一起交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今年3月,周丹參加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項目的答辯時,夏清華一直在旁支持,“夏老師多次幫我修改答辯ppt和演講稿,他對細節的處理值得我學習。”
對于人才培養,除了理論學習,夏清華更看重實驗能力,他認為實驗室是所有科研取得成果的基礎。“周末不放假,天天進實驗室。”夏清華認為,培養學生就是培養他們創造知識,因此他身體力行,鼓勵學生多做實驗,在實驗中學習知識,創造知識。受學生時代的影響,夏清華愛記實驗筆記,他有幾個厚厚的實驗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多年來各種實驗數據,從失敗到成功,以供隨時查閱。“安全是實驗的第一要則。”勤于動手實驗的夏清華同時十分重視實驗安全,在實驗室,高高的器材上一邊是各種試管,另一邊是電加熱儀器。這是他自行設計電加熱裝置,取代以往利用高溫進行加熱的油浴,避免出現實驗安全事故。
“嚴謹的實驗是科研成功的保障,而重視人才的培養才能使科研項目不斷傳承。”夏清華說,實現先進催化研究與應用的一體化,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但他和他的團隊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