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四那年,李恒依托專利技術,在校注冊創辦“毳雨”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今年7月,李恒報名參加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組織的創業英雄匯海選,帶著他的“高空噴淋降塵系統”從武漢站300個報名項目中脫穎而出,最終在中央電視臺《創業英雄匯》的舞臺上成功獲得500萬元的融資。他的“高空噴淋系統”目前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李恒在使用“高空噴淋降塵系統”的工地上
高高聳立的塔吊吊臂上,數十個噴淋頭一字排開,隨著吊臂的旋轉移動,工地上的一場“毛毛細雨”不期而至。
5分鐘,PM10檢測儀監測數據顯示,經過4個塔吊的聯合噴灑,現場的PM10由40單位降低到20單位。(注:PM10,可吸入顆粒物。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微米的顆粒物)
“這就是我研發的‘高空噴淋降塵系統’。”近日,在武漢市中鐵十一局集團光谷廣場綜合體項目工地上,畢業才3年的大學生創業者李恒指著吊臂說,通過將水霧化,“高空噴淋”吸附工地現場空氣中的灰塵顆粒和雜質,既可以潤濕地面,又能有效防止塵土重新揚起,有效改善城市環境。
目前,李恒的“治霾神器”服務于武漢、長沙、杭州、成都等全國近300個工地。武漢市市長萬勇有一次到李恒公司調研,聽取他關于“治霾神器”的匯報后,甚至動情地說:“我給你們的產品做推銷員。”
在校期間選擇創業的那一刻起,這位年輕的創業者就一直有一個夢想,“通過‘治霾神器’幫人們找回幼時的藍天”。
2012年夏,李恒當時還是武科大機械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大三學生。他利用假期去了趟美國,走了兩個月,腳上的白球鞋仍然一塵不染。可回到漢口家中,李恒腳上的鞋子僅一天就成了“花臉”。
“到處是工地,太多揚塵了。”大三時學過《機械原理》《流體力學》等專業課的李恒下定決心,要用所學知識研發環保產品,希望能將武漢的天空,還原成小時候的那種藍。
為了調查揚塵污染,李恒來來回回跑了武漢市近50家建筑工地,發現大都采用灑水車和地面噴頭方式等方式進行降塵,“這些方法是傳統的自下而上噴淋,覆蓋面積小,效果不明顯。自上而下的人工降雨效果好,但成本太高且受天氣限制”。
“何不從建筑工地已有“高空”著手,隨時隨地來一場‘降雨’?”有了大量的一手調查數據作支撐,加上母校武科大老師的指導,他的研發思路一步步清晰:根據吊塔高空作業的特性,把工地上的水源經過加壓輸送到吊臂的噴淋頭,進行自上而下的高空噴淋降塵,覆蓋面廣,效果才能好。但查遍資料后,李恒發現,“這個想法看似簡單,但塔吊是活動的,零部件設計非常講究,所以國內一直都沒人做出過類似裝置”。
盡管沒有參考,李恒還是決定大膽一試。他實習時特意選擇進入一家設計院學習建筑設計和給排水等技術,業余時間全部扎進工地,拜工人們為師,以工地為實驗室,終于解決了如何在吊臂上安裝降塵裝置的難題。
緊接著,李恒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技術攻關。他借來一處閑置的廠房,埋頭做起了實驗,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他就回母校武科大向老師們請教。
“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向曉東教授,幫我解決了水過濾的問題,還提供了產品認證方面的各種檢測數據。”歷時一年,李恒破解了20多個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出高空噴淋降塵系統,并申請了國家專利。經過半年調試,這款裝置終于可以運用到市場。
2012年10月,李恒依托專利技術和武科大便利的創業環境,在校注冊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把“毳雨”解釋為毛毛細雨,“就像我的高空噴淋降塵技術。我要用自己研發的環保產品,把環境改善得更好”。
“裝置效果明顯、安全性強、造價又不高,推廣應該不成問題”。但李恒很快發現,大的建筑企業根本進不了門,小型的建筑企業認為灰塵污染與自身沒有太大關系,而且購買降塵裝置還需要額外投入幾萬元,因此起初很排斥。
整整兩個月時間,李恒跑了20多家建筑工地,磨壞了幾雙鞋子,甚至一度晚上失眠。
進工地不容易,他就以學生實習的身份,打著“進工地了解專業知識”的幌子混進了第一家工地的大門。該工地試用“高空噴淋降塵系統”后,降塵效果比較顯著。幸運的是,這一幕被巡查的口區建筑管理站工作人員看見,“他們一下子召集了100多家施工單位代表,開現場會,讓我做指導”。
此后,武漢市城建委的領導找上李恒,稱贊他:“為武漢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武漢市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專門組織的評審認為:該技術成果屬國內首創,在風速低于2級的情況下,可使工地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降低84%,溫度降低3~5攝氏度,養護混凝土的效果比人工做得好。
“其實一路上也要感謝母校的大力支持。李恒記得,2014年11月在他推廣產品最艱難的時刻,學校力排眾議在校園施工工地上安裝了他的噴淋系統。“此后學校的建筑施工項目都會第一時間推薦用我的產品。”
2014年,武漢市政府印發1號文件《武漢市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劃》,面向全市推廣該技術,明確提出:建筑工地推行安裝霧化噴淋降塵設施。這一消息讓李恒看到了希望,也加快了他的推廣步伐。
今年7月,李恒報名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組織的創業英雄匯海選,帶著他的“高空噴淋降塵系統”從武漢站300個報名項目中脫穎而出,最終在中央電視臺《創業英雄匯》的舞臺上成功獲得500萬元的融資。
“從事與國家、百姓利益相契合的陽光行業,會更容易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與認可,也就更有利于產品的推廣。”他認為大學生一定要找準方向再創業,要善于借力。一路走來,這個喜歡用釣魚來磨練耐心的小伙子漸漸感覺,“自己與夢想的距離也在一步步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