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資環學院教授汪正祥獲得了一系列與教學有關的榮譽:2012年獲“湖北省優秀教師”稱號、“湖北大學教學名師”稱號和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9月,湖北省教育廳、省教育基金會公布了2014年度湖北省教學名師名單,汪正祥獲評湖北省名師,成為我校第7位獲此殊榮的老師。
榮譽的背后,是汪正祥多年醉心教學的努力結果。1986年,汪正祥從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留校工作,2001年赴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作為人才引進湖北大學,創辦資源環境學院。28年的教師生涯里,他牢記“教學是飯碗、科研是特色”的理念,教研結合、碩果累累。
汪正祥(右3)與學生在實驗室
扎實的學識
對于教學的感悟,最初源于自己的師長。汪正祥回憶,高中的數學老師,常常不帶任何資料,就可以在黑板上寫滿板書,而且工工整整;大學時期,上《植物分類》的老師班繼德,對各種植物熟悉到信手拈來的程度;上《動物生理》的教師張文紀,寥寥數筆就在黑板上繪出人腦的神經系統。“做教師首先就要具備扎實的學識,要學會大信息量的閱讀,這是老師教會我的。”汪正祥說。
國外教育家說,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汪正祥從畢業留校開始,一直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2001年,他赴日本讀博,師從日本著名植被生態學家、國際植被學會主席藤原一繪先生,學習自然植被的恢復技術與環境保護林的建造。留學期間,他主要從事東亞水青岡林的比較生態學研究,與日本、美國等國的植被生態學家合作,對中國水青岡林進行了系統的生態學研究。2004年回國以來,汪正祥主要從事植物地理學、植被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先后主持縱、橫向項目40多項,其中省部級教研項目4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教研論文2篇,專著(含共著)8部,教材2部。
術業有專攻。豐富的科研經歷讓汪正祥積累了扎實的專業學識,使他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他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植物地理學》,在6年時間里,這門課被評為了國家級精品課程,這也是全國唯一一門《植物地理學》國家級精品課程。
資環學院本科生王凱說,與汪正祥走在校園里,他幾乎能辨別出所有植物種類,并告訴學生辨識這些植物的方法。
嚴謹的教風
汪正祥還記得一位大學教師程井辰,課下常與學生交流談心,一進實驗室,就對實驗步驟“斤斤計較”,要求學生對實驗前后器材的擺放位置都不能亂。在日本留學期間,同行人身上嚴謹、認真的學風更是讓他感受深刻。在資環學院,汪正祥對教學科研的嚴謹和認真是出了名的。他認為,“嚴謹的作風是對教學的尊重。”多年堅持為本科生上課,每次上課前的半天汪正祥一定是用來準備教案、思考課程。他可以舍取科研項目,但從不缺席課堂教學,他說,“教學是我的飯碗,教好學生才是教師的首要職責。”
汪正祥對待教學的認真還體現在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上。作為學院黨委書記,他十分重視青年教師業務基礎培養,要求青年教師從聽課、跟班、帶實驗開始,過渡到獨立帶實驗,上理論課。
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資環學院成立了十余個教學團隊,每個團隊都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年輕教師組成,在教學方法方式上取長補短、互相幫扶。以汪正祥為負責人的《植物地理學》教學團隊共5位教師。青年教師戴璨說,每周上課前,汪正祥都會組織開會,連每一個課時的內容都要進行討論。汪正祥多次獨自到班里聽年青老師講課,課后找教師討論,從課堂語速到教學手法,都提出細致的意見。“青年教師是教學的未來,要延續和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幫助他們成長起來。”汪正祥說。
教研結合的方式
以研促教、教研結合,是汪正祥對待教學和科研的態度。
在科學研究中汪正祥也是成績斐然。他長期致力于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的研究,先后主持過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及多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科學考察或總體規劃,為湖北省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主持了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個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項目,對鄂西森林植被及亞熱帶泥炭蘚濕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主持了國家環保部重大專項,對湖北省及廣西石灰巖山地、大巴山區域的植物物種資源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
從2004年入校至今,十年教學,十年科研。汪正祥始終認為,教學與科研可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為了上好《植物地理學》這門國家精品課程,汪正祥在科研的過程中拍攝了6部專題片應用于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課堂觀看專題片,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區域的植物物種多樣性及植被分布規律,既擴展教學內容,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汪正祥說,科研內容不但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其本身也能成為教學的一部分。他主張讓學生加入DIY導師研究課題,經常帶著學生外出開展科研,在實地環境中進行教育教學。
2013年,汪正祥主持編導拍攝的電視科普片《尋蹤七姊妹——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蘚濕地探秘》在湖北電視臺播出,這是他用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另一種思路。他告訴記者,這個思路最初源于導師藤原一繪。作為日本著名植被生態學家、國際植被學會主席,藤原一繪經常到中小學講學,向大眾普及植物地理知識。“科學研究能起到教育服務民眾的目的,這也是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 汪正祥說。
科學的方法
“大家都吃過藍莓,那么有誰知道藍莓是生長在哪里的?有什么習性呢?”汪正祥的課,往往都是從這樣一句提問開始的。他十分重視教學中的互動,每次備課都要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掌握情況準備一些隨堂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2011級地理科學學生唐婉珍說,上汪老師的課不敢有一點懈怠,要隨時思考老師的提問。
為了上好《植物地理學》這門專業必修課,汪正祥結合課程本身的特征和資環學院文理兼收的學生特征,帶領教學團隊進行教學改革,全面改革了這門課的理論體系、實驗教學方法和內容,極大提高了植物地理學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提高學生們對植物地理研究的興趣,在近五年的本科畢業生中,有近40個學生都考取了與植物地理學相關學科的研究生。
在實踐中,汪正祥也探索利用網絡理論教學、Seminar課程教學、視頻教學、開放性實驗和野外實習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戴璨說,汪正祥常用seminar教學方式與青年教師圍坐一起,結合教研與教學經驗進行“頭腦風暴”。
2010年,汪正祥承擔湖北某省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時到當地考察,接待的當地縣長也曾是他的學生。一日早上,汪正祥晚起了一會,縣長就一直等在門口直到他出門,再一同去考察現場。這則老師與學生的故事一直放在了汪正祥心里,成為他教書育人最好的慰藉。
汪正祥說,教學是一名教師最本職的工作。扎實的學識、嚴謹的教風、教研結合的方式、科學的方法……這些所有教學經驗都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學生。大學以生為本,教師以生為本,只有上好了課,教好了學生,大學才成其為大學,教師才成其為教師。若干年之后,當這個學生已經成為了官員、學者或者其他方面的專家,他還能守在教師的門口等待他,這樣永不褪色的尊敬,才是對學校、對教師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