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講臺上的杜莉無疑是最有魅力的。
她講起課來激情四射,就連犯困的學生也說“課上太吵,想睡覺都睡不著”。她與湖北高校同行分享授課心得,常被熱烈的互動拖堂到晚間結束。
采訪杜莉,很容易被她對教學發自內心的熱愛所感染,她說:“好老師是喜歡當老師的人?!?/p>
杜莉是誰?她是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也是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獎一等獎獲得者。
精神傳承
生于珞珈山下,長于珞珈山下的杜莉,是不折不扣的“武二代”。父母皆是武大教授的她,從小就耳濡目染父輩在從教生涯中的一言一行。
她的父親杜金元,是武大第一屆學生自發評選的“十大優秀教師”之一。杜莉印象中的父親不按常理出牌。他操著一口鄉音,講課講到激動之處還會坐到桌子上。但就是這樣一位“放蕩不羈”的老教授,對于學生的關愛卻是無以復加的。
小時候讓杜莉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父親會在學生卷子上寫評語,由于字跡潦草,他就要求杜莉把評語打印出來、裁成小條,美其名曰“試卷診斷書”?!拔铱偸窃谫|疑他的行為,‘考都考完了,學生不會看’,父親卻在一旁笑而不語?!?/p>
直到杜莉自己也為人師表,有一次,她用紅筆將研究生作業中小到圖題、表題的錯誤都一一指出,“返回給學生時,不少人面帶羞愧之情,還有學生感嘆道‘從來沒有老師作過如此細致的點評’,很多學生還重新做了一份作業交給我”。那一刻,杜莉突然明白父親當年做“試卷診斷書”的用意。
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勞厄所說:“教育無非是將一件已經學過的東西都遺忘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
對于杜莉而言,“嚴謹的精神需要傳承。當學生走上社會還會剩下些什么,我想治學精神、為人品格是真正可以傳承下去的”。
學習再學習
杜莉身上的另一個標簽就是:教學競賽獲勝者。從學院到學部再到學校、省、全國,她一口氣拿下了大大小小的一等獎。
如果你僅僅把杜莉看作比賽的“勝出者”,那就錯了。實際上,她的成功并非偶然。
上過杜莉的課的學生都知道,她并不反對學生拷PPT,但總會有言在先——“不能保證按PPT的內容講課”,甚至上午、下午兩個班上同一門課的PPT都會有所差異。對此,她解釋道,經濟學理論發展快、現實變化迅速,“我會突然在課上對某一點有所頓悟,然后很快地在PPT中更新”。
教學競賽之所以能夠勝出,正是因為她這股“時刻準備著”的精神。后來,杜莉又將這種精神升華——“平時認真對待教學,備賽前更精心打磨課堂,反過來用備賽的打磨精神準備好每一堂課”。
為了上好每堂課,杜莉總是不斷地在要求自己“進步”。青教賽以及賽后的同行交流活動,給她帶來了難得的提高機會。日常中的杜莉也像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學生”。她去蹭課,跟著上過《百家講壇》的李敬一老師,在課上搖頭晃腦地讀詩。她看到同事分享好的教學方法,就會深感佩服、虛心請教。她還向學生中的PPT“大神”求教,甚至在課下也會掛著一副耳機聽PPT的制作方法。
賽后沉淀
更為難得的是,一向被認為是加固講授式課堂的教學競賽,杜莉卻在競賽中悟出了“啟發式教學”的真諦。
她告訴記者,盡管自己過去很用心,但總是先講概念再結合案例,“完全是按‘一言堂’的模式”。后來,在前輩們的點撥下,“講課順序完全顛倒,現在是先講案例后下定義,再從案例中找要點”,卻獲得了更好的師生共鳴。
“現在的課堂雖然知識傳授變少了,但卻讓學生的求知欲變強、享受課堂的過程更美妙?!倍爬蛘f。
讓教學突破時空、留有余味,是她一直主張的觀點。這種課堂愉悅,不僅讓學生們在課外回味,還帶到杜莉開車回家的路上以及家庭討論中。
最近,社會上在熱議“互聯網+”,杜莉又把目光投向了“互聯網+教育”的新式課堂。這項得益于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之行的考察心得,讓她在課改上充滿動力。
現在,她把90多人的大班分為9個組,讓他們在10分鐘討論后選出本組的優秀案例,并讓案例制作者上臺與大家分享?!拔野?組案例輸入‘問卷星’中,生成一個二維碼,讓學生們掃碼投票。”為了防止本組人只為自己人投票,她還巧用到一檔娛樂節目的投票規則,從9組中選出最好的3組,投票數最多的一組將在期末予以分數上的獎勵。
有心者,生活處處皆教學。杜莉就是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