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鄒星
麥立強,生于1975年12月,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十余年來,麥立強執著探索、勇攀高峰,收獲累累碩果,孜孜不倦、用心澆灌,培育桃李滿園,他的身上彰顯著一位學者科研報國的熾熱情懷和甘為人梯的師者風范。逐夢之旅沒有完成時,在科研道路上,麥立強一直在堅守、在前行……
哈佛大學lieber院士訪問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右二)參加交流
追求卓越,堅定報國志向
2001年至2016年,十五年不斷追尋。瞄準納米材料,推進新能源創新發展,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麥立強教授從未停步。他說:“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盡最大的努力攻克難關……”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研究的不斷深入,納米技術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節能環保、新能源開發,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領域的研究,不僅帶來科學上的創新,同時也對能源高效利用和節能減排有著重要意義。
麥立強長期從事新能源納米材料與器件研究,開創性地發展了一系列性能優化技術,有效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納米儲能材料與器件的發展及應用。他被譽為納米能源材料研究的新秀,也是國內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2001年,麥立強在武漢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的課程成績優秀,綜合測評全校第一。博士畢業時,麥立強陸續收到美國、澳大利亞等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授予的獎學金和高薪聘請他作學術研究的邀請函,面對眾多機會,他毅然選擇了為母校效力。
2006年,31歲的材料學院副教授麥立強受邀前往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納米科學和技術中心做訪問學者。訪學期間,他與合作者成功完成納米器件組裝和電池性能測試,并從本質上揭示了材料優化的機理和規律,為納米線電極材料及納米器件的應用開發奠定了基礎。該成果發表在國際《先進材料》上,這是武漢理工大學教授首次在該刊物上發表論文。
2008年,經王中林院士推薦,麥立強來到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做高級研究學者,師從世界納米材料的先驅、美國科學院院士查爾斯·李波教授。在這期間,針對電化學能源領域容量衰減快的問題,麥立強率先提出了設計組裝單根納米線電化學器件原位研究容量衰減機制,得到了查爾斯·李波教授的肯定和贊賞。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麥立強把實驗室當成第二個家,反復討論修改實驗方案,驗證推敲實驗結果,餓了就以速凍餃子和方便面充饑。經過一千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實驗終于獲得重大突破,他設計和制備出了國際上第一個最小的、僅用單根納米線作為工作電極的全固態電化學器件,他刷新了世界紀錄。
2010年9月,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快報》上,并被Nature亞洲材料網站和德國Nanowerk網站進行專題報道。麥立強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矚目,也在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和一流的科研院所向他伸來了橄攬枝,他們開出誘人的年薪,并許諾完備的實驗室和高額的科研經費,但是都被他婉拒了。在服務國家和個人利益的天平上,他毅然選擇了把所學知識貢獻給祖國和母校,在中國的舞臺上逐步實現自己的科學抱負。
#p#分頁標題#e#
求實創新,堅持科研夢想
回國后,麥立強并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在他的積極推動和中美雙方協商下,2009年,武漢理工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查爾斯·李波院士受邀擔任實驗室主任,麥立強教授擔任執行主任,這是全國高校中僅有的一個與哈佛大學共建的納米實驗室。
實驗室的成立極大促進了材料學科的發展,麥立強和他的團隊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麥立強在《自然—通訊》、美國科學院院刊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50余篇,影響因子9.0以上論文54篇,30余篇論文被選為期刊封面,承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課題等項目20余項,獲發明專利40項,得到多位國際權威學者的高度評價。麥立強在釩系納米線領域的論文數及被引數均居世界首位,15篇論文入選ESI 近十年前1%高引用論文,1篇論文被選為ESI 熱點論文。他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領軍人才計劃,并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還獲得了湖北省青年五四獎章、湖北省優秀歸國留學人員、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實驗室現有學生70余名,其中來自法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留學生5名,已指導研究生60余名。2009年成立至今,已成功舉辦第十屆中美華人納米論壇,第一屆中法先進材料研討會等重要會議。今年6月,還將與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Energy共同舉辦《自然》能源材料國際會議。
科研之路沒有捷徑可走。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通宵達旦、嘔心瀝血的付出。實驗的關鍵時期,麥立強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幾個月,他放棄了所有節假日休息,年加班時間近千小時。麥立強說:“是我的祖國、我的母校培養了我,我只有努力做得更好,才對得起一直關心與幫助我的人。”
為了緊追國際高水平能源器件的步伐,麥立強帶著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對釩系納米線動力電池的放量生產進行深入探索,建立了產業研發基地。2012年,麥立強作為創始人,推動成立武漢理工力強能源有限公司,建成單次百公斤級釩系納米線正極材料中試線,率先實現了新型高性能釩系納米線動力電池的批量組裝,有效推進了釩系納米線動力電池產業化進程,湖北省以及我國在納米新能源產業中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
以身作則,堅守育人使命
麥立強始終把“站好講臺”作為立身之本,以培養人才為己任。他的理想就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走在世界前列的新能源納米材料技術領域的高水平優秀人才。
對麥立強的學生們而言,他既是科研路上的導師,更是人生路上的導師。實驗室里的不少學生都是在大一的專業材料導論課上與麥教授結識的。“他的課從不照本宣科,講授中融入了很多最前沿、最權威的納米知識和自身的科研經歷。
麥立強說,自己選拔成員的第一原則是人品。人格健康發展,業務學習扎實,這樣的學生,不管以后走到哪里,都能撐起一片天。作為教師,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在科研上要有獨到的見解,要誠實、堅持原創;在科研之外,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鼓勵學生勞逸結合。
教學科研的嚴謹態度以及寬容謙遜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加入。袁潤章獎學金獲得者、哈佛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徐林,牛津大學博士生吳一民,袁潤章獎學金獲得者、日本東北大學博士生韓久慧,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郭萬里,被評為2012年大學生年度人物趙云龍等,都是從他的團隊走出去的學生。學生們說:“任何時候我們找麥老師,他都不會說自己忙。他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敬重的好大哥。”
國內大學生會沖著學界“大牛”去考國外名校的碩士、博士,而國內科學家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也在逐漸增強。有一位留學生,從美國一直追到武漢,讀上了武漢理工大學名教授的博士,還憑借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的論文獲得該校首屆留學生科研成果獎。
這位巴基斯坦籍留學生名叫阿米爾·可汗。2011年時,武漢“70后”學者麥立強師從納米奠基人、美國科學院院士查爾斯·李波,在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做高級研究學者。他在美國圣地亞哥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了有關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納米材料的報告,一下子吸引了與會的巴基斯坦空軍大學教師阿米爾的注意。會后,阿米爾找到麥立強,提出想要跟著他攻讀博士學位。
第二年,麥立強回到母校武漢理工大學,被聘為首席教授,同時推進建立了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并擔任執行主任。其間,已回到巴基斯坦的阿米爾通過郵件聯系他,了解關于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事宜。在麥立強的推薦和學校的幫助下,阿米爾拿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留學生獎學金,如愿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師從麥立強。
在納米這個微觀世界里,麥立強教授正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繼續攻關,努力將納米技術發展到極致。他堅信:在未來的科學領域,中國學者一定能成為最前沿的專家,引領時代。他正迎著這燦爛曙光,肩負重任,奔向更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