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培養就是一種變革,只有舍棄舊觀念才能對未知進行探索,我整整用了三年時間才弄明白。”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實踐與創新教學團隊主任陳厚桂感慨說。
2008年,陳厚桂接手電氣工程學院創新實驗室,從此踏上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道路,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間,他遭遇到了很多坎坷,但是對創新教育的堅定信念和為人之師的責任意識支撐他一路走來,最終取得了豐碩成果。2009年至2011年,實驗室連續三年獲國家大學生創新項目資助,輔導的學生先后獲“挑戰杯”國家級三等獎、省級一等獎,湖北省優秀畢業論文,多名學生到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雖然注重創新人才培養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是在現行教育體系下,創新培養卻面臨著“學生不愿參加、教師不安心教學、學院不愿提供經費”的窘境。“雖然從表面上看,放棄創新教學對學院、教師和學生三方面是無足稱道的,但是實際上學生卻承擔了最大的損失,因為他們失去了接受創新訓練教育的機會。”陳厚桂說。
秉承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陳厚桂開始接手創新實驗室工作并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沒有教學、沒有成績,實驗室遲早會被解散!”為了提升實驗室人氣,陳厚桂一邊籌劃新的教學項目,一邊找來十幾位熟識的學生加入實驗室。陳厚桂還牽頭組織了第一屆“電氣學院大學生創新預研項目”,這一舉動不但為實驗室帶來了教學項目,也贏得了周文俊、劉開培、胡釙等眾多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時學生中也造成了很大影響。
從那以后,實驗室有了項目,多了人氣,但是繁重的工作量給陳厚桂帶了巨大的壓力。陳厚桂說:“那段時間,學生只有休息時間才有空,所以我們的交流只能安排在工作時間外。別的老師上班,我在上班;別的老師下班,我還得上班,幾乎天天連軸轉。”繁重的工作量使得陳厚桂身體嚴重透支,不到四十歲、正值壯年的他頭發越來越稀疏,還長出了許多白發。2009年,陳厚桂還患上了高血壓和心臟病。
然而好事多磨,即便付出如此辛勞,創新實驗室還是破產了。2009年,電氣工程學院進行資源調整,創新實驗室實質上解散了。嘔心瀝血的努力化為泡影,各方面的壓力也驟然出現,一年多沒有從事科研項目,陳厚桂開始面臨經濟危機,年底職稱評選落選更是對他造成嚴重打擊。“我的經濟破產了,我的事業破產了,我的理想也破產了。”陳厚桂彷徨不知所措。
正如《浮士德》中的那句話,“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縱使迷茫,但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在近乎絕望邊緣的陳厚桂依然沒有放棄創新教育。在學生崔華鋒的幫助下,創新實驗室重新開展。“我堅信,大學生創新的春天一定會到來!”陳厚桂躊躇滿志。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陳厚桂和他的創新實驗室通過不懈努力,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10年,學院進行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2009年到2011年創新實驗室連續三年獲得國家大學生創新項目資助,輔導的學生先后獲得“挑戰杯”國家級三等獎、省級一等獎,湖北省優秀畢業論文,多名學生被中國科學院吸納為研究生繼續深造。
三年的創新培養實踐中,陳厚桂不斷總結經驗,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創新教育理念。陳厚桂說:“創新教育的開展必須以科研成果為引導,以科研項目為載體。課外科研與學生培養計劃在時間上是沖突的,但是在內容上確相互依賴。正確處理這個矛盾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制定課外科研支持體系的時候,延長課外科研實踐、精心設置科研內容,使之與培養計劃緊密結合。”
陳厚桂將創新培養分為好奇、興趣與質疑和探索三個階段,針對不同的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創新科研活動,從而拉長了創新項目的實施期。例如,針對大一學生,開設了“電氣匯智創新課堂”,激發學生創新好奇心,針對大二學生設立“創新預研項目支持計劃”培養學生創新興趣,而“創新性畢業論文設計支持計劃”的設立著力于培養大四學生質疑與探索的創新能力。
此外,針對課外科研教學組織松散的問題,陳厚桂還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套松散與緊密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模式,將實驗室內指導與實驗室外調研相結合,這解決了課外科研的業余性與科研行為嚴謹性的矛盾沖突,將學院高質量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的零散時間有機結合,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課外科研教學新模式。目前,創新實驗室成功構建了一個20多人的高質量教學團隊,教學對象覆蓋了電氣工程學院大二至大四三個年級200余名學生,創新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并成功與美國NI公司合作建立了“武漢大學LabVIEW俱樂部”。
“我們已經申報了湖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在未來幾年中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首創全學程創業計劃支持體系,完善實驗室與企業共建俱樂部項目,爭取把“電氣工程創新與實踐”打造成為省級精品課,擴大創新教學的社會影響力,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談及未來發展,陳厚桂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