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就旅游業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獨特優勢和綜合作用,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去年以來,中央連續下發《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中央的政策機遇已經來臨,旅游業大發展的“天時”業已具備。湖北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這是推動旅游業大發展的“地利”。天時地利都已具備,已經到了“挽起袖子大干一場”的時候。若喪失機遇,不僅有負于湖北這片好天好地好山好水,更有負于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我們要競進作為,積極搶抓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機遇,加快旅游經濟強省建設,力爭在“十三五”時期推動我省旅游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要樹立旅游“大戰略”雄心壯志
要推進湖北旅游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進程,湖北旅游業要一馬當先,走在全國前列。“十三五”時期,我們提出“率先、進位、升級、奠基”四大目標,旅游業發展要以四大目標為導向,進一步明確自身發展的坐標方位和戰略目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力爭在發展質效和水平上由全國“第一方陣”邁向全國“第一梯隊”,把湖北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要把旅游業打造成為湖北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紐帶橋梁。旅游業是對外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最活躍、最具潛力的領域。歷史上,湖北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貨物出口地和中轉站,咸寧羊樓洞作為“萬里茶道”的源頭之一,在絲綢之路上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要借“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東風,充分發揮湖北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人文優勢,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旅游合作,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旅游開發、人文交流,推進跨區域旅游共同繁榮、興業惠民,努力將湖北打造成為引領中部地區旅游產業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要把湖北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旅游“金腰帶”。湖北長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優勢明顯,要借助國家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東風,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建設“生態長江、文化長江、經濟長江”的要求,在長江經濟帶旅游合作、長江沿線城市旅游聯動和長江旅游一體化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省內長江沿線地區整體聯動,推進省際長江旅游資源整合,加快形成體系健全、制度規范、機制有效、運作協調的抱團發展體系,促進長江經濟帶旅游業一體化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旅游“金腰帶”。
要探索旅游“大產業”發展路徑
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將旅游業發展與現代科技革命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探索旅游“大產業”發展路徑。
要抓產業融合。推動湖北旅游業發展,一方面,旅游業要主動融合,開發一個旅游項目時,不僅要將它作為一個旅游點,更要將其打造成為一個融合和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另一方面,其他產業要積極對接,比如一些先進制造業企業、工業園區、礦區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型旅游點。在這樣的景點里,既有工業,也有旅游業,本身就是對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思想的一種普及和傳播。總之,一定要用好“旅游+”這一新平臺,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一業興帶百業旺”的良好發展格局。
要抓市場主體。旅游業是市場經濟最活躍的領域,沒有強大的旅游市場主體,就沒有強大的旅游產業。推動湖北旅游業發展,一定要善于培育企業、培育企業家。一方面要抓好大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旅游龍頭企業,重點支持骨干企業發展,發揮大型企業的帶動和引領作用。有了大企業,才有大項目;大項目來了,旅游業大發展的框架才能搭起來。另一方面要高度關注中小微旅游企業發展,依托中小微旅游企業,大力構筑優質、緊密、有序的旅游業發展服務網絡,不斷完善大中小微旅游企業生態鏈條,唱響旅游發展合奏曲。
要抓改革創新。當前,旅游正日益成為各種現代技術應用集成的前沿領域,由于現代科技的植入和嫁接,各類旅游設施、用品和裝備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也造就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創新旅游產業管理、服務和跨區域合作體制,建立旅游業創新創業創意創客激勵機制,大力推動旅游信息化發展,依靠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旅游業發展模式變革、發展方式調整和發展手段創新,讓游客年年來,年年新,年年都有新產品。
要追求旅游“大民生”發展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民生決定目的,推動湖北旅游業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產業層面,更應該將視野延伸到“發展目的”的“宗旨層面”,把發展旅游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工作。
要改善服務水平,提高群眾滿意程度。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就廁所問題做出重要批示。總書記日理萬機,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做出批示?就是因為總書記時刻把群眾裝在心里,視小為大,視平為要,高度重視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細小問題,希望通過解決好小問題,提升群眾的滿意度。發展旅游業同樣也是如此,一定要從以人民為中心、視游客為上帝的角度出發,事無巨細,抓好抓實,最大限度地為游客提供及時、準確、實用的服務,真正將“游客是上帝”落實在湖北。旅游是一種精神享受產品,讓游客舒適、開心、滿意,是最根本的產品功效。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加大旅游監管力度,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和產業發展環境。
要豐富產品結構,提高群眾體驗深度。當前,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精神消費需求日益旺盛,發展好旅游產業,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的旅游產品大多還是“老三樣”,旅游項目基本上還是爬爬山、看看水、進進廟、逛逛街,“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這樣低層次的旅游產品帶來的體驗感太差,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群眾需求特別是新生代消費群體的需求。我們要深挖人民群眾的旅游體驗深度,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性的旅游需求,真正讓群眾“樂在旅游”。
要體現發展效益,提高群眾獲得感。旅游扶貧是推進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抓手。很多貧困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一定要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旅游致富的新路子,把資源優勢變成致富手段,通過發展旅游業,讓更多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讓人民群眾從旅游業發展中得到實惠。
要加強教育引導,提高群眾文明層次。旅游業是展現國民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如果游客在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甚至違反法律,不僅會丟自己的臉,也會給國家形象造成不好的影響。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在推進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公民的教育和引導,倡導文明出行,樹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些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措施,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點一滴、一微一末抓起,努力打造自信、有禮、開放、包容、文明、誠信的湖北旅游名片。
要踐行旅游“大生態”發展要求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反復強調“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舍、民生決定目的”的思想理念,并將其作為湖北發展的指導方針。這一方針,與新時期湖北旅游業的發展同樣緊密相關。湖北是一個生態大省,長江1000多公里流經湖北,漢江、清江蜿蜒荊楚,“千湖之省”享譽海外,這么多形勝美景,這么豐富的綠色資源,既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巨大發展優勢,更是我們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要把保護好這些資源財富作為首要任務,否則山禿了、水污了、湖小了,不僅會喪失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更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犯罪。所以,搞旅游產業必須堅定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要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并將生態保護作為前提。
要明確基本價值取向。自然資源是旅游業的基礎和載體,是旅游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青山的自然風光、田園的秀麗景色、河湖的波濤浪花,都是值得珍惜的旅游資源。保護好這些資源,自然環境的美才能持續,旅游價值才能延續。推動湖北旅游業發展,必須將生態文明作為基本價值取向,既算“經濟賬”,又算“生態賬”,重在算好“生態賬”;既要當前利益,更要長遠利益,重在贏得長遠利益,在科學價值觀的指引下,實現湖北旅游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搞旅游,就免不了要開發,如何實現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黃金平衡”,是我們推進湖北旅游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旅游開發要以尊重大自然作好的“第一道規劃”為前提,那些山水是老天爺早已經布局好了的,是最符合自然規律、最具有天然韻味的,隨意讓江河改道、把水塘填小,刀工斧鑿痕跡太顯、人為改造影響太大,不僅不美,還極有可能把原來好的山水資源破壞掉,這樣的開發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在保護環境的問題上,在制止過度開發的問題上,我們決不能停留在號召、倡議和一般性指導的層次上,必須堅持依法治理,而且要用最嚴厲的法規、最嚴厲的手段、最嚴厲的處罰來治理。
要體現地方生態特質。推進湖北旅游業發展,必須打好“特色牌”,要依據我們的自然特質,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主題鮮明、別具一格的新型旅游產品,不然到處都一樣,恩施與黃岡一個樣,武漢和宜昌一個樣,哪來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要下工夫保持好我們的自然特質,花大力氣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科學守好生態紅線,推動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