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各省份陸續公布本地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已有20多個省份的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出爐,山西GDP增速暫時墊底。
自2014年以來,山西省GDP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前,2014年增速倒數第一,2015年增速倒數第二。這說明作為資源大省山西正在遭遇“資源詛咒”,即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經濟學將這一現象命名為“荷蘭病”,即自然資源的豐富反而拖累經濟發展的一種現象,主要是對某種豐富的自然資源過度依賴所致,山西省目前經濟困境與之前過度依賴煤炭資源有著密切的關系。
什么是“荷蘭病”?這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之前荷蘭是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化國家,這時荷蘭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并在之后的兩次石油危機導致油價上升中獲得了巨大收益。荷蘭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并帶來了經濟高度繁榮的景象,但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嚴重打擊了該國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進而導致制造業的蕭條。這是因為,天然氣業導致工資和資本大幅攀升,使得傳統的制造業成本上升,喪失了比較優勢。同時,政府患上“依賴癥”而缺乏扶持、服務其他產業的動力。另外,豐富的自然資源往往容易伴隨腐敗行為。比荷蘭資源更加豐富的阿根廷,亦是如此。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James A.Robinson和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者Daron Acemoglu在2012年合著的《國敗論:權力、繁榮與貧窮之源》一書中指出,天然資源豐富的地方未必會走上繁盛的康莊大道,反而容易跌入貧苦的陷阱,遭遇“天然資源詛咒”。
煤炭有著“黑色黃金”之美譽,毋需諱疾忌醫,山西也不同程度上患了“荷蘭病”。時至今日,山西省的“荷蘭病”該怎么治呢?
拋去清晰界定好煤炭資源的產權、發展其他產業等老生常談的辦法外,當務之急,還是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平等對待各種經濟主體,避免煤炭對其他產業的“擠壓效應”。毫無疑問,地方政府不妨以反腐為契機,喚醒“晉商精神”,尤其要提供引導企業家從以往的破壞性“尋租”到生產性“尋利”上面的宏觀環境。如此,才能喚醒“晉商精神”,才能激活“企業家”這一經濟增長原動力。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把企業家才能看作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原動力。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企業家精神,敢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晉商精神”實際上是山西比“黑色黃金”——煤炭更加珍貴的財富。
生物界有一種“逆向進化”現象——環境越是惡劣,生命力越頑強,經濟領域亦然,日本、韓國等資源困乏之國反而取得較好的經濟增長。荷蘭、阿根廷這些資源繁茂之地卻屢屢遭遇經濟陷阱。山西省不能因為GDP增速一時落后而氣餒,只要臥薪嘗膽,“晉商”會有王者歸來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