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約奧運會沒剩下幾天了,中國隊的成績明顯滑坡,到北京時間昨天深夜,中國隊共獲17枚金牌,仍落在英國之后,位居第三。一些中國傳統優勢項目的情況尤其出人意料,比如體操出現1984年中國參加奧運會以來的首次0金牌,射擊和游泳各只得1金,擊劍沒有金牌,羽毛球已有兩項出局,三大球只有女排贏巴西打了一場好球,其他表現都不好,等等。
一些批評聲出現了。這些批評很多不是針對輸了比賽運動員和教練員的“追責”,而指向了近年來宣揚“金牌不重要”以及指責舉國體制的那些輿論。這些批評者嘲諷“快樂體育”之說,認為它們誤導了中國體育。
不能不說,中國人的體育觀仍處于不斷演變的時期,尚沒有完全安頓下來。過去中國人講“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與競技體育是毫無關系的,那是指“廣播體操”式的群眾性強體健身運動。而說到金牌,在那個時期是我們真正的集體渴望,與中國的國家自信和民族精神緊緊連在一起。得金牌者幾乎就是民族英雄,而“該拿金牌沒拿到的”某種意義上就是不可原諒,比如跳高運動員朱建華1984年只得了銅牌,差不多成了“罪人”。
必須指出,中國人帶著那種“金牌崇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中國社會非常真實的心理變化。人們觀賞、關心奧運的角度比過去多元化了,傅園慧只拿到銅牌,但她接受采訪的豐富表情和率真談話征服了公眾。她填補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快樂表現不如西方運動員所留下的特殊空白。
然而這些變化大概不會沖擊人們關于奧運會是競技體育大賽的終極認識。中國過去對奧運會以及金牌的看法可能就是有點偏,國家之前長期的積貧積弱決定了某種心態上的局限性。調整或許會有點“矯枉過正”,但是過度的調整應當會受到警惕,并很快得到再扳正。
現在大概到了中國社會進一步“端正”奧運觀的時候。我們經歷過了“唯金牌論”,也經歷過了輿論場上一些人以舉國體制下的金牌“為恥”,現在因為金牌少了,新批評者們又在把上一撥批評者“給罵回去”。整個社會的感受幾經擺動,該成熟、沉淀了。
第一,中國成為競技體育大國,是這個國家的一大成就。它比國力增長的速度稍快了些,但沒有快得很離譜。舉國體制針對了中國體育一路走過來的真實需求,它有局限和問題,但很管用。
第二,參加奧運會,既要宣揚重在參與,又要鼓勵、支持多拿獎牌。奧運會有豐富的精神內涵,但是爭取勝利、創造最好成績應是它的首要精神之一。所謂“快樂”也首先應是圍繞爭取勝利的快樂,而不是去奧運“溜達一圈”“湊個熱鬧”的娛樂。
第三,中國人并非沒有“金牌熱情”了,假如我們的足球能拿個世界冠軍,百米冠軍能出個中國人,公眾的熱情還會走向巔峰。
第四,舉國體制會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多元不斷自然調整,我們不應從意識形態角度與這個做了貢獻的體制較勁。過去國家把有天賦的孩子從小集中起來,讓他們脫離家庭和社會,用近乎修行的方式成長為專業運動員。這種情況早就被大塊大塊地打破、改變。由于金牌有商業利益,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力量有興趣參與打造金牌選手,很多變化不可阻擋,國家和社會也樂見其成。
最后我們想說,體育成就是中國崛起的一個側面,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展示區”。對體育成就我們要珍惜,促成這些成就的機制上不合理部分要改造,但改造的結果決不能是成就的大規模喪失。對中國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其他成就也是一樣,我們千萬不能因為有了成就,就對這些成就變得麻木,甚至對它們橫挑鼻子豎挑眼。中國變得更好,一定要站在以往成就業已構建出的全新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