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市任城區為“確保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暗訪考核”,發動了全區“各級各部門立即進入臨戰備考狀態”。而公務員“掃街”,正是動員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有當地市民、網友質疑,公務員上街執勤是“不務正業”,甚至會影響機關辦事效率。任城當地多個機關向新京報記者否認了這一說法,并回應稱,創衛工作系統一安排,事先做了統籌安排,不會影響日常工作。(8月4日《新京報》)
一方面是當地機關的“總動員”,另一方面卻是夾雜著支持與質疑的各方言論,其實,類似發動公務員掃大街的做法,在各地“創衛”中并不鮮見,也確實可見當地的重視。帶上紅袖套、小紅帽,提上掃把撮箕,或參與指揮交通、或開展志愿服務,短時間內一派干凈整潔、井井有條的城市秩序就此形成,但只怕不是長久之計。
誠然,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好處多多,在合理的時間安排、不影響正常履職和服務群眾的基礎上,公職人員體驗一番體力勞動,為城市衛生作些貢獻也極為妥當。然而,對于所謂“臨戰備考”的發動和“一頭熱”式的掃街,其本身實效性、必要性如何,只怕還須予以深論。創建衛生城市,其根本獲益者應是全市市民,干凈、衛生、健康、和諧,假設一個地方要靠公務員“三班倒”的衛生維護才能夠實現“創衛”標準,那“創衛”之后的環境衛生質量又當如何保持?退一步講,衛生質量要靠公務員放下手頭工作維護才能達標,其資格認定又是否合理呢?
創業要實,謀事要實,“創衛”關乎一方民生和一城榮譽,積極申辦無可非議,但在方式上、做法上,一旦出現偏差,最終必然是舍本逐末,成了一種“走過場”的應付之舉、短效之舉。從各類地方評比上其實不難發現,搞突擊、“一頭熱”等問題在以往和現在一直存在,響亮的名號收入囊中,實實在在的工作卻難以保持。
歸根結底,對于公務員掃大街“創衛”,突擊之舉確應規避,但不妨等一等、看一看,看這“三班倒”是否影響了日常工作,看群眾辦事是否因“創衛”而受到影響,是否成了所謂“勞民傷財”。最重要的看“名”與“實”能否長期匹配下去,屆時真有了名頭,是否依然能夠保持當前的工作態度,衛生城市的名號,是否真正能為當地群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這些問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答案自然會在公眾心中漸漸清晰起來。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切工作要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公務員掃大街是臨時突擊的過場之舉還是確有后效的長期實績,且拭目以待。
文/余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