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沈陽下發《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推出個人購房給予獎勵、降低二手住房交易稅費等22條措施。其中為支持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新畢業生購房而實行的零首付、免契稅等措施,引起輿論強烈關注。當天晚上,沈陽官方微博“沈陽發布”稱,“零首付”政策還處于前期調研論證階段,暫不具備出臺條件。這意味著,“大學生零首付”只存活半天就壽終正寢了。
已經試行的樓市新政,又說“不具備出臺條件”,這本就蹊蹺;至昨日晚上,除一則微博回應外,當地再無其他動作,也是稀奇。那么,相關意見究竟是停止執行,還是選擇性執行,總該有個說法吧?估計當地也正為這事情發愁呢。幸虧當地及時糾偏,而不是一意孤行,否則可能鬧出更大的笑話。“大學生零首付”根本沒有可操作性余地。別的都不提,央行明確規定個人房貸首付比例最低為20%,當地一降到零,銀行機構敢答應嗎?
既然相關措施明擺著難以執行,當地為何不僅制定而且還出臺了?這恐怕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大學生零首付”的出臺,正反映了當地政府的焦灼心態。當地政府緣何火急火燎?不妨看看去年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2015年,作為省會城市的沈陽GDP總量7280億元,排在全國城市第19名。但說到GDP增速就不行了,沈陽2015年GDP增速僅3.5%,遠低于全國GDP增速6.9%。遼寧去年的GDP增速3%,排在全國倒數第一,其形勢嚴峻可想而知。
再看當地的房地產去庫存壓力。據介紹,2015年沈陽全年成交商品房1482.5萬平方米、商品住宅1314.8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0%、23%。但庫存非常大,接近3000萬平米。有人這樣描述沈陽:二環內擁堵非常嚴重,“但出了二環就是一片片建得很漂亮,但幾乎沒有人住的新房子,死氣沉沉的”。樓市庫存量高、去庫存壓力大的城市,大概都是這個樣子。難怪沈陽要把房地產當作經濟發展支柱,著急出臺各種刺激措施。說到底,這是慌不擇路。
作為二線城市的沈陽是這樣,有些二三線四線城市,多少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債規模龐大,有的地方財政收入滑坡厲害,重大工程施工到一半卻沒錢了,還有的地方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困境,凡此種種,都有賴于GDP增長加以化解。這或許正是有些城市借去庫存重啟房地產經濟、回歸土地財政的秘密所在。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地方政府坐不住、很著急,可以理解;去庫存也是化解風險的必要舉措。但是,去庫存不等于抬高房價,更不等于吹大樓市泡沫,那樣只能是飲鴆止渴。所以,在制定出臺去庫存措施的同時,不能亂了陣腳。既要去庫存,也要防泡沫,更要防風險。否則,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健康”二字,也就無從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