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政法委首度邀律師上門建言,是個良好開端,對律師、司法人員合理關系的構建,或許也是重要“助攻”。
中央政法委大院里兩日里兩度“迎客”。繼1月7日12位律師“到訪”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8日又請來12位法學專家學者座談,共話政法工作和司法體制改革。據我在政法界工作多年的經歷,律師代表集體走進中央政法委機關,專門就政法工作提意見建議,這不僅對中央政法委領導,對執業律師來說,也是首次。
按照以往慣例,中央政法委完全可邀請律師到司法部或全國律師協會,抑或是組織通知律師到諸如去年召開全國律師工作會議的會議場地進行座談。但這次其卻打破慣例,既未采取平常主要由領導講話的形式,也不見常見的由發言者照本宣科地念稿子,而是讓律師自由發言。這種安排,看似平常,實有深意。
首次邀律師上門建言,最實際的初衷,應該是聽到來自律師行業最接地氣的反饋。正如孟建柱強調的,律師事業發展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司法文明程度;“尊重和保障律師的權利,就是尊重和保障當事人和公民的權利,也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
但在時下中國的一些地方、場合,律師權益離得到保護尚有距離。在控辯審三方制衡關系仍未培育完全的語境中,法律天平有時發生傾斜。而尊重律師,有助于司法程序的嚴格依法推進,也是呵護良序法治環境的必要前提。這也是為什么,去年5月,孟建柱提出的“律師依法在訴訟每一個環節上較真、在案件每一個細節上挑毛病,有利于司法人員的認識更符合事情的本來面目”主張,會引發律師界乃至法律人廣泛共鳴。而此次專門邀律師提建議,就體現了對律師群體的重視和對其促進法治價值的肯定,事實上,“請上門”的姿態本就有其意味。
“迎客”的直接目的是聽建議。眼下中央政法機關決策推動的司法體制改革如火如荼,司法機關員額制改革、審判機關的立案登記制等,都邁出不小步子。但司法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與現實問題,盡管這些通過司法行政渠道和律協等也能獲知,但知屋漏者在宇下,通過業界直接聽其建議,也能更好地推動司法改革攻堅。
我們都知道,律師處在全面依法治國第一線,他們許多人有扎實的法律專業素養,又有豐富的法律實務經驗。律師工作處于國家機構和民間社會的銜接部位,起著法制秩序安全閥的作用。讓他們建言獻策,也能更精確地捕捉到律師群體面臨的問題和訴求,如刑事辯護的“舊三難”與“新三難”帶來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問題,律師與司法人員之間的關系引出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問題等;也能對司法實踐中的不足有更明晰的體認,像座談會上律師代表提出的強化法律大數據對司法改革的作用并提出司法數據要全面開放、打破數據壁壘等。
此次座談會上,無論是律師“主講”,還是孟建柱總結時說的“大家以后可以和我保持聯系,有什么情況和問題,可以直接向我反映啊”,都是積極聽取建言的態度顯現。
一次座談,當然無法完全了解廣大律師的訴求與心聲,這也需要有關方面搭建更多對話渠道,但中央政法委“幽深大院”向律師代表打開大門,已是個良好開端。希望這對中國律師業發展局面的向好和律師、司法人員合理關系的構建,都是重要的“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