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9日,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工人在總裝車間內作業。近日,整車年產量超100萬輛的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正有序組織11家整車企業和3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復工復產。記者 劉坤 攝
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仍未終結,在繼續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有序恢復生產、經營,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也刻不容緩。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汽車產業,在車市下行的大背景下,如何應對疫情疊加帶來的挑戰?
復工復產進行時
2月17日,湖北省以外的絕大部分車企悉數開工。事實上,除開生產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車企早在春節期間就已開工外,2月10日已有部分車企復工,不過都相當低調。
2月10日,上汽集團官方發布消息稱,上汽旗下部分企業在當天正式復工。據悉,上汽集團旗下復工企業主要位于上海地區,其中包括上汽乘用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延鋒、上海匯眾、安吉物流等。與上汽集團同為第一批復工車企的廣汽集團,則在2月10日復工后,于2月17日開始陸續復產,其中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廣汽菲克廣州工廠正式復產。
廣汽豐田等品牌的部分4S店也陸續恢復營業。為了提供安心的購車用車體驗,這些4S店均采取了每日定時消毒、展車和試駕車高頻次消毒,銷售顧問均佩戴口罩、持有健康檢測合格證明方能上崗等措施。
據了解,陸續公布復工的車企普遍在2月10日和2月17日兩個節點。根據中汽協公布的信息,2月10日前復工比例僅占4.4%;至2月12日,該協會調研的183個整車生產基地中已有59個基地開始復工復產,占比32.2%。“至于何時全面復工要到2月24日前后再看。”中汽協相關人士透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作為我國汽車及工業制造業大省,湖北省2019年汽車生產量高達224萬輛,占全國汽車生產總量的8.8%。而作為此次疫情風暴的中心地帶,湖北企業相比其他地區企業在復工復產上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與汽車業的低調謹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市場對于車企復工復產的熱情反應。2月17日,A股汽車制造板塊收盤上漲3.28%,飄紅的企業達到135家,其中北特科技、長安汽車等5家企業出現漲停,廣汽集團收盤上漲6.98%。而港股汽車板塊也表現活躍,收盤時廣汽集團漲超7%,比亞迪股份則以上漲1.46%報收。
資本市場的反應還源自政策的向好。此前一天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指出:擴大消費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之一,要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汽車產品作為老百姓生活質量升級的重要象征,在當前形勢下應該鼓勵消費。
廣東佛山等城市迅速跟進出臺刺激汽車消費的舉措。2月16日,佛山市宣布《促進汽車市場消費升級若干措施(試行)》3月1日實施,成為首個落地促進汽車消費的城市。具體刺激政策的核心內容為:佛山號牌車主憑舊車售賣發票或汽車報廢注銷證明購買新車,每輛給予3000元補助;對同一消費者一次性購買5臺及以上的大、中、重型客運、載貨汽車(車輛單價不少于50萬元),每輛車給予5000元補助;消費者購買新車,每輛給予2000元補助等。
三大挑戰考驗車企
盡管在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鼓勵下,車企復工復產的意愿增強,但疫情之下仍要直面三大挑戰。
首先是人員緊缺。受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受限,很多車企員工不能按時返崗,這對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可謂“致命傷”。
其次是防疫物資、防疫監控壓力大。防疫物資采購、隔離區設置管控、員工餐食供應、入廠測溫消殺……這些都是疫情之下復工復產必須增加的環節,對于車企而言,不僅增加了成本,更加大了管理難度。
與此同時,車企還面臨著產業鏈未能全面復工的困境。“上游零部件供應商不復工的話,我們就沒法全面復工。”國內某大型車企負責人表示。
為解決企業用工難題,上海、蘇州、廈門、青島、杭州、嘉興、義烏等地政府對復工人員提供包車包機或現金獎勵等。例如吉利汽車所在地浙江臺州,當地政府大手筆派出千輛定制包車赴河南、貴州等地,接員工返崗返工。“在這樣的時候派出包車接員工返崗,真是雪中送炭。”吉利路橋基地副總經理羅巖斌說,“我們迫切希望能復工復產,現在政府派出的專車幫助解決了員工返程難、用工難的迫切問題,同時還消除了員工在行程中的疫情隱患。”
至于防疫物資和產業鏈挑戰,一些車企正在醞釀自己投產防疫物資的生產線,給自家企業和更多的供應商解決防疫物資短缺的問題。“只能向緊缺的零部件供應商提供防疫物資,幫助他們復工,從而恢復我們的部分生產線。”上述車企負責人說。
疫情考驗下,先期建立智能化工廠的車企優勢凸顯。長安、金康兩家車企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智慧工廠”早已復工復產。據長安汽車兩江二工廠負責人介紹,該廠運用700多臺機器人,自動化率達90%以上,比傳統汽車制造工廠減少操作工人56%;部署了工業物聯網平臺,每天采集制造數據5000萬條,還可對設備運行實時監控并預警。毋庸置疑,智能化工廠能提升生產工藝和效率,顯著減少工人使用數量,降低勞動力成本,而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由于避免了工人扎堆,減輕了疫情防控壓力,復工復產的優勢明顯。
在“危”中尋見機會
中汽協判斷,此次疫情對汽車行業一季度的運行情況影響巨大,行業產銷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疫情結束后,抑制的消費需求將會在短期內得到釋放,汽車市場將會迎來一波短暫的消費高峰。全年將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但全年汽車市場發展形勢仍不容樂觀。
不可否認,對汽車業而言,疫情是重大危機考驗,但某種程度上也蘊藏著新的機遇。比如車聯網技術在戰“疫”中得到長足應用,令汽車“新四化”中原本進展最慢的“網聯化”意外提速。在江蘇南京、蘇州、無錫等地,車聯網數據平臺、AI識別分析、V2X等技術頻頻亮相于疫情防控戰中。春節期間,南京三寶科技自主研制的江蘇省重點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已在江蘇4萬多臺“兩客一危”車輛上進行裝備,可實現駕駛員駕駛行為、道路信息和乘客信息的全面監測。“相信2020年,車聯網技術將不斷向產業化落實,實現規模化發展。”江蘇省工信廳產業轉型升級處處長盧載貴說。
此外,在“新四化”之外,“健康化”或許也將成為汽車新的發展方向。在吉利汽車宣布先期投入3.7億元啟動具備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車”的研發工作之后,華晨集團與東軟兩家企業宣布聯手,加速推進“云醫隨行”智能健康座艙服務系統的前瞻技術研究,打造未來健康出行第三空間,不僅關注“車內環境優化”,還能進行“健康體征監測”與“人性化服務”。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曾表示,隨著連續兩年汽車銷量下滑,我國汽車市場逐步由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型,其中車市下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首購比例下降快,對車市支撐力不足。崔東樹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疫情暴發導致公共交通暫時停止運營會加大消費市場對私家車的剛需,推動無車用戶購買車輛,從而促進首購群體購車。而在去年市場占有率出現大幅下滑的自主品牌因高性價比成為首購群體選購的主力車型。“入門級消費者購買力相對不強,往往會選擇性價比較高的車型,自主品牌作為首購占比較高的車型,多年深耕低線級城市,能夠較好地抓住用戶消費訴求,推出的購車方案也接地氣。現階段自主品牌庫存也較為充裕,在車輛供給環節有一定優勢。”崔東樹說。
值得注意的是,中汽協預計,汽車產業的刺激政策今年有望進一步加大,或將圍繞四點展開:鼓勵老舊汽車報廢更新,尤其是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車輛;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技術含量高的汽車產品消費:能耗低、排放低、智能網聯車型等;針對醫務工作者、軍人等特定人群的更大力度補貼措施。
“國家相關部門、各地政府相繼快速出臺的經濟保障政策將有效為企業減負,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汽車行業一定能共克時艱,盡快恢復生產,逐步實現行業經濟運行正常化。”中汽協相關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