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武漢1月12日電 題:紅頭文件“開道”小小校服竟成腐敗“唐僧肉”——湖北恩施州系統性校服腐敗案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 譚元斌
學生購買一套百元左右的校服,竟被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班主任聯合吃掉十多元的“回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曝光校服腐敗案件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2015年7月以來,新華社記者先后四次赴當地調研發現,小小校服腐敗利益鏈條“不簡單”,上有紅頭文件“開道”、校服企業壟斷經營牟利,下有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校“揩油”。而這腐敗利益鏈條在當地存在十數年。
校服“價格貴、質量差”兩家企業壟斷經營多年
恩施州的校服主要分夏裝、春秋裝和套裝三種,價格在80元到300元之間。業內人士透露,單價100元的夏裝、春秋裝校服,其成本為60元至70元;單價250元左右的套裝校服,其成本約200元。恩施州現有小學生24萬名、初中生11萬名,中小學生人數連續多年保持在較為穩定的狀態。
恩施州是典型的貧困地區,截至2014年底全州建檔立卡的絕對貧困人口仍有92萬。對于恩施州偏遠山區的貧困家庭而言,花100多元買一套校服絕非易事。
“校服都是薄皮皮兒,還要幾十百把塊錢,家長一直在反映。”來自咸豐縣縣城的學生家長張菊梅說。
在恩施州經營校服業務的企業主要有兩家,一家是湖北龍船調服飾有限公司,另一家是恩施州黔凱服飾有限公司,前者壟斷了恩施州利川市的校服業務,后者壟斷了恩施州其他縣市的校服業務。
一邊是學校統一訂購的校服“價格貴、質量差”引發家長頻繁投訴;一邊是校服企業壟斷經營牟利“安然無恙”,在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