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服對疊,折好,再放入塑料袋封好,最后放入紙箱。7月5日,武漢商學院“社會公益美學與精準扶貧行為的實踐與調研”暑期社會實踐隊8人正埋頭整理救災衣物。截止發稿時,他們已經整理了7000多件預備送往災區的衣物。
7月1日,由8名成員組成的實踐隊來到武漢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開始了為期6天的公益美學與精準扶貧行為的實踐與調研。調研過程中,實踐隊聽到了急需向黃岡、紅安等遭受洪水災害地區發放1萬件夏裝的通知,“時間緊急,我們有8個人,所以主動要求承擔清點、打包物資的工作”,徐曉慧說。
基金會募捐的衣物等物資放在7樓倉庫,“我們需要從中挑選夏裝并打包”,徐曉慧告訴記者。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團隊進行了分工,2人負責在倉庫挑選衣物,2人負責將選出的衣物搬到2樓打包處,4人整理、裝袋、打包衣物。
工作從上午九點開始,到下午4點左右結束。為了盡快把衣物整理好,8個人商議,中午不午休,實在累了,就輪流休息一會兒。
現場,一箱衣物裝滿封箱后,2015級環藝專業成員袁欣用筆下了“男裝上衣”幾個醒目的大字。細心的同學在整理衣物時不僅按照男裝、女裝、童裝進行了分類整理,還將每件衣物用塑料袋重新包好,“免得被水浸濕了”,袁欣說。疊衣服、裝袋,4個成員在大大的會議桌前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脖子和胳膊有些酸疼,不過睡一覺就沒事了”。
“上上下下搬箱子確實挺累,但是想著能快點把物資送到災民手中,就覺得又有勁兒了”,一箱衣物多則120件,少也有100件,一般需要兩個人搬運,2015級動畫專業成員繆志康一沾椅子就睡著了,但不到15分鐘就驚醒過來繼續干活。
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武漢商學院出發和位于漢口黃孝河路的基金會,穿越了大半個武漢,8個成員中的4個外地的學生每天早上6點半就得起床,晚上近8點才能回到學校。“為了救災的物資大家都累的精疲力竭,但是我們都很快樂,武警官兵民警戰斗在前線,我們支援在后方”,2015級環藝專業成員代曉萌說。
“計劃是8號將1萬件衣物前裝箱完畢,我們6號就可以完成任務了”,想著能提前把物資發往災區,徐曉慧很開心。(通訊員 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