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真扶貧?變“輸血”為“造血”,變“撒胡椒面”為“精準滴灌”,長陽在脫貧攻堅中堅持科技引領,產業兜底,創新織好產業造血扶貧“五張網”,其經驗在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推進會、全市農村工作會上分別作了交流發言。
織好產業建設資金統籌網,加快推進“五個一萬畝”工程。2011年以來,該縣統籌捆綁項目資金2.7億多元,以蔬菜、茶葉、魔芋、核桃、梔果為重點,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為抓手,接力推進“五個一萬畝”標準化基地建設工程,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已突破100萬畝,帶動了5萬多貧困群眾“摘帽”脫貧。為給每一戶群眾打造致富“金飯碗”,該縣鎖定“高山、中山、低山”三個產業帶,大力推進沿江沿路產業布局,統籌整合各類資金,一心一意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力爭規模突破120萬畝。同時大力推進3個“121”的養殖到戶工程,全力打造年出欄百萬只的全國肉羊生產大縣和全省畜牧強縣。
織好科技龍頭企業帶動網,持續開展“雙提雙抓”工程。該縣大力實施“雙提雙抓”(提質競進、提速進位,抓主體、抓爭取)工程,積極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全縣每家龍頭企業幫扶1個以上重點貧困村、100個以上重點貧困戶、指導貧困村發展一個支柱產業。8家省級龍頭企業被命名為“扶貧開發龍頭企業”,引進培育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動全縣建成了8萬畝魔芋基地,公司綜合產值突破10億多元,成為國內魔芋行業的領軍企業,帶動芋農年平增收2000元以上。以生態文化旅游業、特色農業和健康食品產業為重點,長陽積極探索旅游扶貧等新模式,計劃新引進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有發展后勁的市場主體,讓4萬多貧困人口在產業鏈上脫貧。
織好科技合作組織互助網,創新開展“銀社對接”工程。目前,長陽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841家,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目前正鎖定“131”目標奮力前進,即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000家,帶動3000個貧困戶、1萬多貧困群眾脫貧。引進的“宜昌巴楚蔬菜”組建了3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帶動賀家坪鎮周邊近5000農民科學種地、產業致富。搶抓納入全國扶貧互助資金試點縣機遇,大力實施銀社對接工程,目前已設立扶貧小額貸款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貸款規模達到1億元,對潛力大、示范好、產業強的專業合作社最高貸款可達100萬元。貧困戶產業貸款享受“無擔保、無抵押、貼息”三大利好政策。全縣共成立扶貧互助社56家,入社農戶1.2萬余戶,累計發放互助金借款5100多萬元。
織好科技示范大戶幫扶網,廣泛開展“雙創”工程。該縣積極扶持鼓勵科技示范大戶創新發展,幫扶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讓星星之火燎原。龍舟坪鎮沿頭溪流域目前已建成高級生態農莊8個,在這些創業者的帶動示范下,當地群眾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的熱情高漲,5000畝觀光有機茶園、5000畝有機蔬菜和5000畝花卉水果的發展規劃已全部落實到農戶、到田塊。未來3年內,沿頭溪流域將形成“山上云霧茶、山下四季果、路邊農家樂、田間萬畝花”的發展格局。賀家坪鎮農民尹春云創辦永興生態農莊,實行“科技+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現代家庭農場發展模式,先后流轉土地4400多畝,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帶動了周邊1200多貧困戶增收。目前,該縣正在廣泛開展示范大戶創建創業活動,計劃培育1000名致富示范領頭人,每人聯系幫扶3至5個貧困戶,讓1萬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全縣已注冊的家庭農場達200多家。
織好實用科技培訓網,大力實施“一戶一個明白人”工程。該縣送到家門口的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等“扶智套餐”,已惠及農民5萬多人次。該縣目前正在廣泛開展“互聯網+”進農戶工程,大力推進“蘇寧易購”電商扶貧項目,計劃在每個村培訓3至5名電商帶頭人,實現154個村全覆蓋。同時每個村聘請一名首席技術負責人、一名產業指導員,建立“一對一”的幫扶直通機制。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培訓工程,由54個重點貧困村有就業能力、就業愿望的貧困戶“點菜”,整合相關部門的力量組團開展“接地氣”的精準就業扶貧。全縣今年計劃組織產業實用科技培訓400場次,武裝培訓農村科技骨干1.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