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習近平部署增強“第一動力”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張素 李京澤)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1日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其間他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認為,習近平瞄準“十四五”為中國科技發展謀篇布局,對當前制約科技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系統梳理,點明破題關鍵,一系列重要表述、一攬子改革舉措勢將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近一段時間,從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到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再到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習近平多次談及“科技”。如今,他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分析說,一方面,隨著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低人力成本等傳統比較優勢難以為繼,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科技創新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意味著我們已積累了創新的能力,可以去承擔‘第一動力’的使命”。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科技創新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等多個角度來說,科技都起到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封鎖打壓等國內外不確定因素,也都需要以科技支撐應對。
在受訪學者看來,中國最高領導人著眼全局、關照現實,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四個面向”體現出向科學技術“廣度”進軍所在。“深度”則在于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深度’也在于把握住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方向。”中國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說。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陳新文表示,“四個面向”從戰略上為中國“十四五”科技創新事業指明前進方向,也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須全面克服醫療新技術、新藥研發和醫學裝備技術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服務人民健康事業發展。
觀察人士指出,中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也有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但需看到的是,除了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也面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這場座談會上,習近平分別從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加強國際科技合作這六個方面,論述如何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
“梳理得非常系統而全面。”薛瀾舉例說,比如提出“狠抓創新體系建設,進行優化組合”,是從國家創新體系角度考慮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再如專門討論加強基礎研究,并從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創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等關鍵環節入手改革;又如明確要“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一項項都說到目前束縛科技創新發展的要點上。
王宏廣尤為關注習近平關于“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對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重組,形成我國實驗室體系”的表述。曾在中國科技部工作近30年的他坦言,既有的國家實驗室雖在論文產出等方面發揮出作用,卻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新的時代需求脫節。如今轉變建設模式,因問題而設國家實驗室,料將使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用武之地。
竹立家認為,最急需的是進一步理順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包括科研投入、運行機制、評價機制等,以改革激發出科研人員的活力,讓他們真正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發揮作用。
在這次座談會上,面向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英國科學家戴偉等科技界人士,習近平重申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他說。
“我們要從負責任大國、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去看待國際科技合作。”王宏廣說,經過數十年積累,中國科技界在一些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具備國際合作基礎,比如新冠肺炎藥物、疫苗、檢測等。而從歷史經驗來看,必須聚集各方最優秀的人才,方能引領科技革命。打造全世界高端人才向往之地,也是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應有之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