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市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實施“十大計劃”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的意見(草案)》(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要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最優生態和文化集聚創新資源,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構建新的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率先建成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
聚焦推動產業發展、提升創新能力、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環境等四個方面,全力組織實施“十大計劃”。
高新技術產業倍增計劃
聚焦三大重點產業形成產業迭代體系
1、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重點產業,構建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有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迭代體系。
2、超前謀劃未來產業,如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燃料電池、石墨烯、虛擬現實等領域。
3、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國家存儲器產業基地、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基地;重點推動基因測序、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靶向治療、仿生科技等技術大規模應用;重點發展3D打印、機器人等領域新產品,建設奮進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蔡甸機器人產業園。
4、做大做強現有支柱產業。
5、集聚發展科技服務業。
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
領軍企業“一飛沖天” “獨角獸”企業一鳴驚人
1、推動領軍企業一飛沖天。培育武漢新芯、長飛光纖、烽火網絡產品、東風風神等一批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漢創造”,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2、扶持“瞪羚”企業一躍千里。對于創新活力強、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成長性企業,建立精準服務機制,鼓勵開展技術難題競標等“研發眾包”模式探索。
3、助力“獨角獸”企業一鳴驚人。做大做強具有獨特產品、潛在價值、市場前景極好的初創企業,大力推廣其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創新經驗,建設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
4、縱深推進“青桐計劃”,支持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利用金融支持政策激發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力,促其裂變式發展,催生一批發展前景好、潛在價值高、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光谷”和“車都”升級版計劃
“世界光谷”“中國車都”成為雙核雙引擎
1、推動“光谷”“車都”升級為“世界光谷”“中國車都”,成為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的“雙核”“雙引擎”。
2、打造“光谷”升級版,建設自由創新區,構建光聯萬物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科技示范新城。
3、打造“車都”升級版,建設開放創新國際示范區,建設全球重要智能制造高地。構建面向未來的迭代產業體系,構筑產城一體智慧綠色新城。
“城市合伙人”計劃
“靶向”引進產業領軍人才
1、實施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和國家存儲器基地“3+1”產業專項引才計劃,依托高端獵頭機構在全球范圍內“靶向”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建立產業聯合工作團隊,讓領軍人才參與產業創新決策執行。
2、完善落戶獎勵、風險補償、引資配套、財政補貼、稅收支持等政策;擴大政府引導基金規模,探索母基金投資以債權方式進入子基金;建立引導基金原值退出機制,吸引投資人入駐武漢。
3、依托天使投資人協會、“長江天使匯”,集聚一批國內外知名創業投資人。
4、發揮“大學之城”的科教優勢,開展校地、校企聯合培養,產教融合“訂單式”培育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智慧城市”建設計劃
全國率先完成互聯網+政務服務目標
1、建成覆蓋華中、輻射全國的武漢大型數據中心和超算中心。全面建成全光纖網絡城市,實現100兆寬帶入戶,城區重要公共場所免費無線網絡(WiFi)全覆蓋,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
2、創新城市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模式,建成政務無線專網并加大應用開發,推進4.5G移動網絡建設,爭取5G商用試點。
3、在全國率先完成“互聯網+政務服務”目標,實現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一號一窗一網”全覆蓋。
4、重點聚焦城市安全、城市運行、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生態建設等領域,主動向社會釋放政府“數據紅利”,開展信息資源分享和交互,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5、促進“云端武漢”平臺與大數據產業和量子通信、智能網聯汽車、虛擬現實(VR/AR)等新業態新產業深度融合。
產業創新能力倍增計劃
開展引領武漢未來發展的基礎性研究
1、鼓勵各類主體尤其是企業依靠發明創造推動產業發展,完善發明專利和專利合作協定(PCT)等扶持政策。
2、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出臺成果轉化配套措施,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3、打造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長江經濟帶技術轉移中心,引導風險投資機構投資重大科技成果,促進就地轉化。
4、加快建設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爭取同步輻射光源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和研究機構布局武漢。
5、參與建設生物安全、光電與信息網絡、空天科學與技術等領域新一輪國家實驗室。
6、發揮武漢科技優勢,大力支持在漢科研單位、企業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引領武漢未來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力爭在量子通信、信息網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和新能源、腦科學、健康醫療等領域率先突破,為形成引領型發展提供支撐。
“大學之城”建設計劃
打造創新生態圈打破大學和城市“圍墻”
1、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在漢高等學校將測繪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作物學、理論經濟學等優勢學科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
2、借鑒昆山杜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大力引進世界一流大學與國內知名高校聯合在漢創辦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
3、編制“大學之城”建設規劃,依托高校院所聚集的區域優勢,打造環東湖、環南湖、環黃家湖、環湯遜湖等創新生態圈。
4、大力推動大學與城市雙向開放,實現高等學校儀器設備、科技文獻和文化、體育、生活等設施開放共享,推動社會公共服務進校園,打破大學與城市“圍墻”。
5、建設“洪山大學城”示范區,在產學研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和人才資源一體化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
“創谷”計劃
打造活力社區和未來城市典范
1、強化市區聯動、以區為主,因地制宜規劃“創谷”,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活力社區和未來城市典范。
2、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原則,建設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特區、孵化器、加速器等鏈條化的眾創孵化載體,新建孵化服務、企業服務、金融服務、人才服務、智慧服務等“5+”服務平臺。
3、重點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移動互聯、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等細分產業,吸引高端創新人才和企業的大量聚集,培育眾多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業態、催生新產業,打造高端創新創業創造的集聚園區。
“天使之城”建設計劃
設立政府天使投資母基金打造私募基金特色小鎮
1、設立政府天使投資母基金,引導民間資本設立各類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股權投資企業。
2、探索天使投資稅收綜合改革,建立創業投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完善風險補償分擔機制。
3、開展股權眾籌、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服務,打造私募基金特色小鎮。
4、開展科技金融產品“工具箱”試點,深化投貸聯動試點,鼓勵探索科技金融“投、貸、債、租、證”聯動發展的產品和服務創新,開展科技型企業境外人民幣借款和發行人民幣債券業務試點。
5、推動科技型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及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支持優質龍頭企業通過產業并購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創新型科技企業進入“新三板”創新層。
6、打造區域性“新四板”市場,爭取建立與“新三板”、創業板、中小板市場的合作對接機制。
優化創新環境計劃
打造隱身政府、包容性政府、服務型政府
1、全面落實市人大常委會《關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促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決定》,推進改革創新責任豁免制度落實落地。
2、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建立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快速解決機制,健全海外知識產權保護預警和維權援助辦法。
3、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使企業在正常成長期時身邊有“隱身政府”、在野蠻生長時身邊有“包容性政府”、在需要援手時身邊有“服務型政府”。
4、建設一批創新創業者安居樂業的活力社區,使武漢成為海內外創新創業者樂土。
5、研究制定并定期發布“武漢創新指數”,不斷擴大城市的開放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