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平日所吃的食品是否安全?是如何監測的?哪些食品安全風險比較大?昨天是我省食品安全開放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湖北中心向媒體解讀了我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相關情況。
據湖北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處報告,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264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哨點(97家疾控中心和167家醫院),初步建立了我省食品中化學污染物以及有害因素、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污染狀況數據庫,對食品中的農藥殘留、生物毒素等190個項目進行監測。
去年,我省監測樣品數為7226份,監測數據有25071條,所涉及的主要是12大類食品,包括嬰幼兒配方食品、調味品、蛋及蛋制品、乳及乳制品、焙烤及油炸類食品、地方食品、網購食品、肉及肉制品、水產品、餐飲食品、飲用水、流動早餐等,監測的項目主要是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最終檢測出致病菌845株。總體陽性率為11.86%,與2014年(12.87%)相近。
專家分析,在這些食品種類中,養殖和銷售加工過程采集的淡水動物性水產品檢出率最高,最后為其他水產品和肉與肉制品,而散裝樣品的檢出率則遠高于定型包裝的樣品。
其中,有四類食品被發現致病菌相對較高,分別為生禽肉(雞鴨)中的各種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最高近45%;然后是動物性淡水產品和動物性海水產品,檢出的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為主,海產品的達25%,據推測跟現代的精細化和交叉養殖有關;第三種是焙烤食品,以裱花蛋糕和三明治為代表,檢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尤其是三明治,菌落數為10%;最后就是網店自制食品,主要是中式涼拌菜、自制熟肉食品以及自制嬰幼兒輔食如肉松、米糊、面條等,肉松類食品金黃色葡萄球菌為2.5%左右,所以不建議網購高蛋白食品。
不過,省疾控中心衛生檢測所相關專家稱,不少食品采樣的是食品原料,而并非直接入口的。所以,市民只要在吃的時候嚴格將生熟分開,肉類食物要徹底加熱煮透,所有部位的溫度都達到70攝氏度以上,并經常進行餐具消毒,就可以消除這些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