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中國中部“綠心” 打造長江生態屏障
咸寧市環境保護局 潘志明
習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咸寧長江境內岸線長127.6公里,自西向東流經湘鄂邊境黃蓋湖鐵山咀,至嘉魚縣上沙湖出境。建設中國中部綠心,打造長江中游生態屏障,保護好長江母親河,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既是上天賦予咸寧的生態責任,又是不斷實現咸寧跨越提升的現實需要。那么,如何在長江大保護工作中強化措施、有所作為呢?咸寧的做法是:推進“四頭并舉”,破解“四大難題”,出臺“四大對策”。
一、四頭并舉,推進長江大保護。
一是抓“水體質量”龍頭,實施碧水工程。加強陸水、淦河等長江支流等重點區域流域水環境保護,確保長江在咸寧段注入源頭活水。實施了《陸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督辦陸水流域縣市建成日處理能力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關閉搬遷了青山銻業等重污染企業,取締了陸水湖違規養殖戶26個,查處了皤河流域趙李橋段水質污染問題;關閉了雙溪精華紡織集團苧麻脫膠生產線10條,切實維護陸水湖、梁子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安全。定期對48個湖泊、水庫、河流等重點斷面水質監測并向社會公布;全面推進陸水流域水質自動站建設,強化跨區域流域水質監管考核。2015年監測結果表明,長江主干段和長江潘家灣水廠飲用水源地水質綜合達標率為100%,長江重要支流淦河、陸水總體水質為優,黃蓋湖、陸水水庫、青山水庫、南川水庫、鳴水泉水庫、四門樓水庫和石門塘水庫水質符合或優于Ⅱ類標準。全市主要地表水體水質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96.9%,斷面水質功能區類別達標率為93.8%。全市PM10濃度均值為90μg/m3,與2014年同比下降4.3%。
以加強飲用水安全為重點,著力實施“三保五推”舉措: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重點流域水域不出現污染事件、確保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達標”;推進城市污水治理、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推進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推進危險廢水的治理;制定出臺咸寧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咸寧市跨界斷面水質考核辦法。今年全市開展了非法碼頭專項整治,清理非法碼頭37個, “十二五”列入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21個項目,完成關閉、停產和搬遷20個、調試和在建1個。
二是盯“環境容量”源頭,推進污染減排。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13.7萬噸/日,新增污水收集管網約80公里,全市共建成城鎮集中污水處理廠15座,城鎮污水處理能力達28.7萬噸/日。全市300MW以上火電機組全部配套落實了脫硫、脫硝設施,所有旋窯水泥生產線線全部配套落實了脫硝設施,平板玻璃行業率先在全省配套了脫硝設施。推進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廢水深度治理,在平安電工等21個企業建設了污水深度處理設施。
“十二五”期間,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統籌農業、國土、住建等部門資金近2億元,完成了179個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同時帶動農家樂環境整治和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探索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336處理模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1+N工程模式和農村環保站等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全面開展咸寧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定和監管,擬定了《咸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咸寧市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劃定和進一步加強相關區域環境管理的意見》,以指導各縣市區全面開展咸寧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定和監管。推廣農業清潔生產,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從無到有,2015年新增咸寧黃袍山有機茶基地1家。
三是牽“環境安全”轡頭,強化全程監管。加強生態管控,編制生態紅線規劃,劃定生態紅線;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管控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空間環境準入制度;完善資源環境負面清單,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禁止準入的新(擴)建行業名錄;出臺《咸寧市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強化規劃環評,結合修編完善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生態紅線區劃和負面清單制度等,強化規劃環評對開發布局、建設規模、產業轉型的硬約束。
著力開展“春雷、春雨、春風”三項行動,推進新環保法、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活動,每季度在全市開展環保執法大檢查專項行動。 “十二五”期間,全市環保部門出動執法人員42790人次,查處環境違法案件470件,處罰金額達1369.6萬元,責令限期改正或限期治理723家,關閉取締重污染企業139家,掛牌督辦29家,其中2015年報送人民政府關停取締13家,罰款企業86家,罰款金額363.2萬元;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2件、查封扣押案件7件、違法建設項目停止建設16件、限產及停產案件40件,實施行政拘留案件2起。
四是爭“綠色發展”鏊頭,促進改革創新。創新環保宣傳活動,營造愛水護水氛圍;開展環保教育進課堂活動,組建環保志愿者隊伍,在市級媒體一網兩臺三報建“咸寧環保之窗”、“防治大氣污染,環保在行動”專刊專欄,努力拓展智慧環保、環保微信等現代新媒體傳播渠道,不斷完善咸寧環保網站,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環保,組織舉辦“6·5”環境日系列宣傳活動,連續六年開展倡導低碳生活的萬人騎自行車城區巡游活動,全力配合市人大開展環保世紀行活動,每年邀請環保專家來咸作一至兩場環保政策法規專題報告會。
創新環保體制機制,強化環保管理,以咸寧市獲得立法權為契機,推動環境保護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和環境標準的立法工作;落實網格化管理和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推動設立環保法庭、環保警察大隊等;落實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制定出臺《咸寧市生態補償條例》;探素建立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制度;建立環境保護領域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制度。
二、四大難題,亟待竭力共解
咸寧長江段的保護,正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咸寧長江岸線位于長江中游,上有岳陽、重慶等工業重鎮,下游是特大城市武漢,與周邊城市相比,咸寧的經濟非常薄弱。一方面,咸寧承擔著為武漢市提供安全的飲用水,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生態功能;另一方面,又面臨追趕先進的強大發展壓力,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特別突出。
(一)咸寧長江段保護與開發存在先天矛盾。長江新螺段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長135.5公里,咸寧長江岸線全部位于該保護區內,可供利用的岸線只有保護區內極短的實驗區。咸寧長江段僅嘉魚段后垸閘上下游約4公里為Ⅲ類水體,其它均為Ⅱ類水體;在上下游均為工業重鎮,且水體要求為Ⅲ類的情況下,要確保咸寧一枝獨秀,極其困難,同時,Ⅱ類水體禁止設立排污口,對咸寧的工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咸寧長江段保護與開發歷史包袱沉重。咸寧的碼頭多為歷史自然形成,潘家灣水廠上游中石化等碼頭建成時間早于飲用水源取水口建設時間,由于過去對飲用水源地保護要求不嚴,導致在選址時忽視了碼頭、堆場。沿江基礎設施建設也極其落后,港區分散,碼頭規模小,整治難度大,難以承擔沿江經濟發展需求。
(三)共建共享的生態共同體尚未形成。一是全流域保護機制和補償機制沒有形成。長江沿線行政上的分屬性和流域上的管理統一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水的流動性和大氣的移動性等使得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具有本地污染和區域污染的疊加效應,咸寧長江段除嘉魚段設有一個1萬噸的排污口外,沒有設置其他的排污口,輸入性污染占主導地位,只有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體系,實現長江流域同步環境治理,才能確保咸寧長江段安全。二是全方位的投融資投入機制沒有形成。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投入大力的資金,只有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資渠道,方可建立起合理的生態保護體系。
(四)全市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隨著金盛蘭冶金、南玻等重大項目投產,我市工業化進程加快,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等區域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很難通過內部挖潛完成。飲用水源安全依然面臨威脅,長江沿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隔離防護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斧頭湖等重點湖泊水質時有超標,湖泊保護任重道遠。農村面源污染亟需治理,垃圾圍村現象進一步加劇;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滯后,排放的COD、NH3-N嚴重污染城鄉水體。城鎮污水處理廠大部分超負荷運行,污水收集率偏低;突出環境問題時有發生,部分企業和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應加強建設和規范運行。
三、四大對策,凸現咸寧保護長江特色
(一)改革創新,構建共建格局。要樹立上下游意識和長江一體意識,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體系、全流域投融資體系,互利共贏的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長江流域同步環境治理,確保咸寧長江段安全。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充實一線環保工作人員,建立流域內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環境執法機制包括健全跨行政區的糾紛調解機制,包括協商機制、仲裁機制、法律訴訟機制。
(二)全域治污,優化生態系統。以夯實發展綠色基調為目標,通盤考量水與人、水與城、水與產的關系,優化空間、國土和產業布局,大力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力爭盡快形成生態核心資源保護新格局。從與水爭道向還道于水轉變,堅決制止和打擊在長江干支流非法采砂,取締非法碼頭。大力實施退耕還湖、退耕還濕、退漁養湖、江湖連通、兩湖連通(斧頭湖、西涼湖)工程,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營造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護岸護堤為主導功能的生態防護林,打造功能穩定的長江生態屏障。
(三)保護優先,助推綠色發展。按習總書記要求,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把修復咸寧長江段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優化已有岸線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觀等融為一體,抓緊解決沿江工業、港口岸線無序發展的問題。按照環保優先原則倒逼企業轉型,明確減排任務,實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咸寧高新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園區,著力推進低碳生態經濟產業園建設,加快企業技術革新。
(四)標本兼治,落實保護措施。著力抓好“三非”(非煤礦山,非法碼頭,非法采砂)、“三水”(工業污水,農村面源污染,還有生活污水)治理,著力解決當前環境突出問題,特別是集中精力,解決當前上級督辦、群眾投訴、自查發現的161個重點環境問題。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三禁三治”專項整治、重點湖泊綜合治理、重點流域綜合整治、生態創建、土壤修復、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注重信息宣傳實施春風化雨、環保基礎能力提升等環境保護“八大”工程,改善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