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鄒德祥)11月8日上午九時許,望著大片凍得奄奄一息的金絲皇菊,羅田縣三里畈鎮邱家河村 新農人種植專業合作社邱英豪欲哭無淚。
新農人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邱家河村2018年引進的市場主體,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金絲皇菊 ,合作社投入40多萬元購置了采摘、加工設備,帶動32戶貧困群眾每戶年增收5000多元。
記者走進種植基地看到,金絲皇菊的花瓣全都變黑了。邱英豪告訴記者,本來過一個星期就能采摘。金絲皇 菊采摘曬干加工后每畝產量100多斤,產值1萬元左右。
過去這個時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很少有霜凍天氣,沒想到意外還是發生了。頭天晚上突然襲來的霜凍,讓 60畝金絲皇菊基本上都爛在地里了。
蓋大棚可以有效避免霜凍等自然災害,但建造60畝大棚需投資50萬元,大筆資金投入讓邱英豪望而卻步。近 年來極端天氣增多,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對農業生產影響甚大。此事敲響了一記農業安全“警示鐘”。
傳統農業何時不再“靠天吃飯”?羅田農業種植大戶丁際云說,種植戶應結合實際增加硬件投入完善防災基 礎設施,提高防災自救能力;還要破除觀念障礙,借力保險機制防范抗御風險災害。
人保財險一負責人稱,建議各地積極開發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推進農業 保險“提質擴面”。可借力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有效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 能力,讓農民生產生活更安心。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