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城市張家畈鎮財政所積極幫助住點村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本網訊(夏洪敏 陳 寒)“加把勁,已摘2.78噸,再有半個小時就能破3噸,這次的收入就超過上次的3100元了!”
金黃的菊花,朵朵盛開;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麻城市張家畈鎮黃市坳村萬壽菊基地,張家畈鎮財政所的黨員干部正在和村民一起采摘萬壽菊,大家相互鼓勁加油。
原來,黃市坳村是張家畈鎮財政所的住點村。脫貧攻堅時,該所協同市財政局對口幫扶黃市坳村,經過幾年奮戰,黃市坳村順利實現村出列戶脫貧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該所繼續住點黃市坳村。怎樣鞏固脫貧成果?怎樣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怎樣實現鄉村振興?
這一切,始終讓住點黃市坳村的張家畈鎮財政所黨員干部牽掛于心。
調研調到田畈中
黃市坳村位于麻城市東南的張家畈鎮,這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與麻陽高速平行的國道G220橫貫其中,交通較為便利。向北與本市木子店鎮相連,向南與羅田縣直通,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
這樣一個山區鄉村,緣何留守婦女兒童多、留守老人多?閑散人員多?荒坡荒地多?怎樣讓住點的村舊貌換新顏,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為此,張家畈鎮財政所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深入村組,詳細了解基本情況,探索發展村級經濟新路子,問計于民。
走進村組塆落,走進田間地頭,很快有了答案。早年該村因經濟欠發達,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經過幾年打拼,許多人在縣城甚至省城購買了房子,不少人覺得家里的地種不種無所謂,村里建得好不好與自己無關。老婆在家帶個孩子、老人在家養個老就夠了。
為了消除部分人安于現狀的滿足心理,讓閑散人員有事做,讓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在家門口有錢賺,財政所黨員干部抓住麻城市發展萬壽菊種植契機,與村民合計出穩住油茶、板栗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萬壽菊種植,帶動當地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幫扶幫在點子上
確立了大規模發展萬壽菊種植思路,財政所黨員干部立馬協同村兩委班子,走村串戶做工作,流轉土地創辦萬壽菊種植園,以帶動群眾利用閑置地、荒坡地實現規模種植。
村民思想做通了,土地流轉好了,可菊花苗哪里來?
財政所所長陳濤鋒,除聯系外地購買外,并從辦公經費中擠出3萬元建萬壽菊苗圃培育基地3畝,帶領財政所黨員干部去和村干部一起培育菊花苗。
那些時,財政所的黨員干部們幾乎天天圍著菊花苗轉,播種、除草、澆水、施肥……
苗子長大了,又去移栽,還把部分菊花苗分發到有種植意愿的群眾手里。送苗子,還送技術。怎么栽,垱子挖多深,行距要多少?還不停地鼓勵村民,種好了,有好幾個月都有收益呢。
萬壽菊花期長,從7月開到11月,花期5個月,僅村里集中連片160畝菊園每次至少可采摘6000斤,按定價每斤0.55元計算,一次收入過3000元,5個月可采摘20次,一年總收超6萬元……
留守的婦女、老人參與種植、除草、施肥、澆水、采摘等務工,每人每天獲取報酬60元至80元,務工最多的可達40工,個人收入能過3000元。
家門口有事做,不出村有錢賺,村民喜悅在心頭。
暖心暖到心窩里
萬壽菊花卉盛開,村民采摘來的菊花需要到本市歧亭鎮售賣,售賣的花卉新鮮價格才高。去歧亭鎮路途遙遠,一次采摘量少,交通成本太大,村民賺不了錢。怎么辦?
住點的財政所黨員干部和村兩委一起商量,最后作出決定,每周進行一次采摘,集中村民和村里連片菊園里的花卉,定時、定人售賣,既保證花卉新鮮,又減少了交通成本,保障了花農收益。
花買了,錢賺了,大家積極性高了。火候到了,村里在連片萬壽菊園邊投資10余萬元建起萬壽菊觀景臺,把萬壽菊當產業做,往旅游方向發展。
邁步田間小路,景美人和,一幅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的農村發展新畫卷正在張家畈鎮大地徐徐展開。
在特色產業萬壽菊引領下,該村發展油茶200畝、板栗600畝、發展金錢草、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等中藥材20畝……
把根扎進住點村,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已成為張家畈鎮財政所黨員干部“我為群眾辦事實”的思想基礎。
該所在住點的另一個村觀音閣村,主動聯系村委會爭取項目資金25萬元。擴寬通組公路1.2公里。整治、硬化四方石大塘塘埂,清淤1200立方。改造整治當家塘2口。修整水井1口、蓄水池1座,新安裝自來水供水管3500米,解決下游二、三、四組116戶418名群眾飲用水困難問題。
在黃市坳村,裝路燈25盞,幫助添置電腦等辦公設備,鞏固水利基礎設施,修建虎形塆等攔河堰4座,硬化上余塆、彭家塆等曬谷場5個,硬化通組公路實現組組通。
未來,黃市坳村還計劃打造大別山地質文化村,將產業發展和旅游服務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