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上午,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正式啟動。本次考察是繼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也是長江實施全面禁捕后的首次流域性物種系統調查。湖北派出十余艘船只、投入近百人。
本次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將持續8天,是歷次科考中范圍最廣的一次。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三級調研員馬愛林:“首次將漢江納入到長江江豚科考的范圍,對長江的主要的支流、夾江和沙灘,也進行全方位的科考,便于我們更準確地掌握,長江江豚的種群結構和棲息生存環境。”
2017年開展的最近一次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顯示,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屬極度瀕危。2021年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武漢江段出現江豚20多次,近210頭次;宜昌城區江段,更是有一群江豚常年定居;在漢江潛江段,也是近30多年來首次發現江豚身影。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長江江豚處于一個食物鏈的頂端,它的健康的狀況,實際上代表了整個長江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健康的狀況,也就是代表著長江的生態健康的狀況。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江好不好,長江江豚說了算。”
為了獲得更加全面的江豚觀測數據,本次科考加入了自動影像輔助系統、水環境采樣等技術手段。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孫曉東:“除了我們用人眼直接觀察,還輔以了影像識別系統,我們在船舷上面加載了實時追蹤實時AI,它可以實時監測到江豚,三個方式同步進行,對于江豚的分布狀況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這些數據會進行一個科學的分析,最后得出長江江豚比較完整的估計,為以后長江大保護提供更多的科學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