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2月20日電(楊瑩瑩)2月18日,追光動畫與華納兄弟合拍的動畫電影《白蛇:緣起》下檔,票房4.46億元,貓眼評分9.3分,為國產動畫電影的崛起又增添了一份信心。
《白蛇:緣起》是一部成人動畫,在兒童動畫仍占據市場主流的現狀下,影片成為開拓成人向國產動畫電影類型的又一部力作。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審美已經被培養起來,市場已經證明:粗制濫造沒有生存空間,高品質才能贏得觀眾。《白蛇:緣起》的成功正是對作品精心打磨的結果。
春節檔期間,中國電影資料館對春節檔上映的8部影片進行調查,其中將《白蛇:緣起》破例納入其中,主調查共9部影片。調查從觀賞性、思想性和傳播度三個維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白蛇:緣起》排名第二,僅次于《流浪地球》。其中,觀賞性和思想性排在第三位,而傳播度排在第一位,高于《流浪地球》。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認為,《白蛇:緣起》在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動畫電影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經典作品,幾代動畫電影人匠心打造,《天書奇譚》《大鬧天宮》等長篇動畫至今不減鋒芒,《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短片動畫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國產動畫電影數量很多但贏得市場和口碑的影片卻不多,尤其成人向動畫電影,市場缺口較大。缺口越大,潛力越大,目前電影制作工業化程度趨于成熟,電影人才培養初見成效,國產動畫電影正迎來“崛起”之勢。
《白蛇:緣起》從前期內容開發到角色、場景設計再到后期制作,由追光一體化完成,電影工業化制作流程不斷完善,在當下動畫電影產業鏈普遍不完善的現狀下,追光制作的流程化成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電影制作流程化是國產動畫電影亟需解決的問題,光線彩條屋CEO易巧表示,目前動畫電影產業亟需完善產業鏈,“首先是觀念上,前期公司、制作公司、后期特效公司,它們的分工非常不明確。其次就是體量,現在單獨完成作品的能力還比較差,基本上不可能,全都是外包。外包就會質量參差不齊,時間周期拉很長,而且沒有自己的核心流程線。像迪士尼、皮克斯都有自己非常清晰的流程線,所以能快速做出高質量的作品。”為了實現制作流程化,彩條屋分別投資了三維和二維制作公司,來為其投資的20多位前期公司導演服務,避開外包帶來的掣肘。
電影頻道總編室主任董瑞峰說:“中國電影其他很多問題已經解決了,最需要的就是在工業化上再上一個臺階。我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程度了,從創作、營銷各方面都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
電影工業化水平是追光動畫的優勢,但真正決定其成功的還是其背后的電影人才,追光動畫創始人于洲表示,《白蛇:緣起》團隊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電影團隊的成員大部分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學院培養的人才通常被稱為“學院派”,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賈秀清表示:“‘學院派’”不光是在語言、技術上中規中矩,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美學理念,我們有鮮明的風格追求。《白蛇:緣起》這個團隊,嘔心瀝血,用自身的創作實踐所做出的努力,正好印證了這個,也啟發我們國產動畫在動畫電影價值體系的建構上做出努力。” 賈秀清認為,“學院派”要承擔的責任就是給動畫電影的工業化系統構建起一個價值體系。
動畫電影的價值體系構建離不開對民族文化原型的挖掘與創新,也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熱切關注。《白蛇:緣起》正是挖掘傳統民族文化后的創新表達,影片導演也是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學生趙霽說:“我們希望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發掘一些東西。怎么樣把一個傳統的故事用一種新的視角去講,因為我相信每一個時代的故事一定是給當下那個時代和社會看的,我們希望我們講的故事能夠有年輕人喜歡。”
導演黃家康說:“中國傳統故事有很多很好的題材可以讓我們開發,其實未來更多年輕觀眾是希望看到一些比較新鮮,但是也熟悉的題材。”
《白蛇:緣起》的音樂制作人也出自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學院教授王鉉表示,《白蛇:緣起》帶有國際化的制作方式和思維和現代作曲的思維、電子音樂思維。它還融入了民族化的創作手段。中國傳媒大學打通了“學院派”和應用類包括工業化中間的橋梁。
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技術能力也要關注藝術、文化修養。當有文化素養的電影人與電影工業化制作聯合互通時,才能打造出高品質的電影作品。
“我非常強調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問題。我們的動畫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兩種人,一種人是對數字媒體,數字特效制作,在每個環節中有深刻基礎的人。第二種人就是對整個流程很了解,能夠駕馭整個流程,做導演什么都可以,真正能夠主導未來的,有世界眼光的,駕馭科技力量的未來的電影動畫人。”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說,“今年藝考在初試當中我特例設定了文史哲,考完這張卷子以后才能進入復試。科學思維比什么都重要,藝術的厚重積淀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