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信息和網絡技術進步、社會消費方式和交易習慣轉變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促進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也被進一步放大。隨著互聯網金融制度環境的不斷完善,網貸行業將經歷“去蕪存菁”,行業發展將會得到有效規范,步入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
成交量突破萬億 貸款余額穩步上升
近日,據第三方權威機構發布了《P2P網貸行業2017年5月月報》,數據顯示,2017年5月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2488.44億元,環比4月上升了10.64%。截至2017年5月底,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45790.32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24.89%;2017年前5個月的累計成交量也突破了萬億元大關,達到了11499.39億元。在強監管下,網貸行業不僅沒有受到“驚嚇”,反而一路高歌,表現良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此外,截至2017年5月底, 網貸行業貸款余額增至9966.46億元,環比4月底增加了4.08%。行業貸款余額繼續穩步上升,體現了資金持續凈流入網貸行業,同時也表現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綜合收益率回歸理性 網貸人氣上升
據數據顯示,2017年5月份,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21%。隨著監管的持續推進,網貸行業的綜合收益率一直在持續下行。在行業之間競爭、合規等增加平臺運營成本下,網貸行業收益率呈下降趨勢已成必然,也是行業回歸理性發展的體現。
與網貸綜合收益下行相伴隨的是,5月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呈現回升趨勢。根據最新數據統計,5月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分別為414.95萬人、322.11萬人,其中活躍投資人數環比上升了2.34%、活躍借款人數環比上升了19.29%。可見,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借款人,在強監管環境下,他們對網貸仍然持信任和支持的態度。
資本和金融產品已跑步下鄉
農戶和農村小微經濟融資難、融資貴一直制約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共有2000多個縣,8億多農民,農村金融需求量較大,據數據統計,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達3.05萬億元。但一直以來,傳統的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難以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資金缺口規模大。
面對農村金融的巨大市場,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將目標瞄準農村市場,開始帶著資本和金融產品“跑步下鄉”,力求在龐大的農村金融市場分一杯羹。數據顯示,2015年,運營農村金融的網貸平臺不到10家;截至2017年3月,全國2200余家正在運營的網貸平臺中,專注于農村金融的平臺達47家。各路資本競相涌入農村,不僅能分享到新市場的大蛋糕,同時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帶來了新希望,促進農村地區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目前網貸行業監管已經步入了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合規是平臺首要任務,積極擁抱監管,達到合規要求,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理財渠道。網貸平臺合規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同時,網貸行業成交量也逐步攀升,行業發展的越來越好。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2017年將是承前啟后、去蕪存菁的重要一年,在監管過渡期結束后,互金行業將完全納入監管,形成合規、有序、良性的市場環境,必然迎來下一個十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