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務副州長周靜與我縣主要領導雨中談鶴峰發展。
客商與縣委書記互留電話。
人潮擁擠的鶴峰館。
2016年9月23日,第三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在恩施州文化中心開幕。來自港、澳、臺及全國各地的投資商、采購商云集,偌大的硒產品展廳被圍得水泄不通……鶴峰館再次耀眼硒博會。
縣委書記王小平,縣委副書記、縣長胡平江等縣領導,代表鶴峰參加開幕式,并親臨鶴峰展廳參觀交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家顧客,為鶴峰產品“形象代言”。
硒博會上,鶴峰展廳倍受關注、鶴峰產品大受青睞、鶴峰企業好評如潮,展現了正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鶴峰新起點、新形象、新希望、新信心,鶴峰成功“硒”引天下,贏得滿堂彩!
4盒鶴峰茶拉開硒博會產品交易帷幕
上午8時30分,展廳大門徐徐打開,第一撥期盼已久的消費者有序、快步進入展廳。
以恩施州八縣市為主,輔以陜西、福建、湖南等眾省市的硒產品風味各具、琳瑯滿目,叫人眼花繚亂。
8時40分左右,一位來自宜昌的消費者駐足我縣集優農業展臺。香高、味醇、形雅、意雋的集優牌鶴峰大蔸綠茶立即喚起他迫不及待的購買興趣——他當即掏錢,選購了4盒茶品,這是當天展會上的第一筆交易。
綠色決定生死,生態決定未來。
近年,縣委、縣政府將茶葉列為綠色產業集群之首,圍繞“生態、含硒、有機”特色,堅持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品牌建設一體化推進,爭創“湖北第一、中國一流”,成效初顯。目前,全國有機茶葉示范基地認證企業已達10多家,木耳山茶園榮獲“中國三十座最美茶園”稱號。
“鶴峰是宜紅之源,紅茶產品曾遠銷俄、英、美等國家,博得‘高品’的美譽。”縣農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鶴峰茶不僅有“天藍、水綠、山青、土凈”的生態優勢,更有10多萬畝野生茶、大蔸茶的品種優勢。如今,鶴峰放大全國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機遇,創新開啟“智慧鶴峰”模式,強力推進“全國有機茶葉示范基地”建設,以集優大蔸紅茶、尋蒙山紅茶、騎龍生態茶、走馬紅等為代表的一批茶品邁上“互聯網+、旅游+、硒+”茶旅行動新階段,鶴峰茶的再度輝煌正步步走近。
一幅實時連線畫面彰顯敢為人先精神
此次硒博會,各縣市風暴頭腦,各種高科技手段融會各種奇思妙想的展館設計讓人目不暇接。
比如,現代聲、光、電等先進元素再現潺潺流水的展示墻,可供參觀者現場自由板書的電子留聲留影墻,可以線上線下互動溝通的電商平臺……鶴峰館,“養生鶴峰”四個大字輕撥心弦。
硒為何物?硒有何用?專家說,硒是人和動物必不可少的微量營養元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并被科學家稱為“生命火種”“視力保護神”和“抗癌之王”。
鶴峰館以‘養生’為主題,全面展示富硒沃土上的農特產品和秀美山水。展館一側的“有機硒茶質量管理與追溯智能系統”讓人嘆為觀止。顯示屏上看清幾百公里外的鄔陽鄉有機茶園,茶園內,三五位茶農正輕快揮動鋤頭……
“你好,你看得見我么?”
“您雖然剛才在恩施,我這里看得清清楚楚呢。”畫面中,一位茶農拿著個圓盤樣的東西。他停下勞作,開心地聊起來。
“你貴姓?”
“我姓李,鄔陽村四組的……”
……
劉芳震、何亞斌等領導和嘉賓與鄔陽鄉有機茶基地茶農進行了現場連線。
清晰的畫面,熱情的對話,幾百公里的距離不過咫尺。參觀者欣喜不已,直贊“神奇”。
“我們這個系統經專家檢測,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鄔陽鄉騎龍茶業負責人郭國介紹,有這個追溯系統,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在電腦上、手機上一鍵點擊,實時觀賞、監測有機硒茶的基地管理、茶葉采摘、鮮葉加工、成品包裝等環節,體味真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感受茶鄉的秀美風光。
安全性、穩定性是產品質量的根本。敢把產品生產、加工的任意環節全天候展示給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底氣。敢為先者立潮頭!智能追溯,鶴峰搶“鮮”!
鶴峰土家購電子商務平臺格外顯眼,工作人員介紹,該平臺目前已經吸納入駐企業102家,上線商品達500多款,以“把農特產品賣出去,把本地消費留下來”為首要任務,以“樹農村電商湖北標桿,造電商扶貧武陵樣本”為目標潛心打造,贏得了各級領導和客商的贊賞。
一場文化盛宴突顯鶴峰發展后勁
硒產品能否暢銷,能否增強溢價能力,決定因素當是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也就是說,如果給產品注入特色文化,使其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與獨特鮮明的個性,消費者就會因為特殊的情感價值產生購買的沖動,并樂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給參觀、消費者情感上的愉悅和享受,是鶴峰館的另一特色。
一張“飄浮太空船”的照片,一位著白族水鄉服裝的女子;一蔸蔸散布林間的茶樹,一款款香高味醇的茶品;一座座蜿蜒天際的青山,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葛仙米;一叢叢灼灼開放的山花,一罐罐醇芳彌漫的蜂蜜;一曲曲響徹展廳的勞作歌聲,一位位粗獷的土家漢子……
展館浸潤于鶴峰渾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色彩,消費者想著法子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跡。
駐足恩施州城,如何顯耀到過鶴峰?客人們腦洞大開。
《千兩茶》演出現場,他們爭相上前,咬牙擎舉鶴峰漢子輕易舞動的“千兩茶柱”,與漢子們合影留戀;太空船前,他們央求鶴峰館的解說員,擺個回眸或凝視的pose,以船與水為背景,定格水鄉白族的獨特景觀;蜿蜒的茶山,厚重的古道前,他們驚嘆于最美的茶園與悠長的茶道,耐心細致地詢問鶴峰茶史……
獨一無二的葛仙米,空若無物的溪澗水,神秘厚重的容美土司、源遠流長的土家文化……
一方山水滋養一方風物,多元文化催生多元發展。
在生態文明、文化繁榮理念根植民心的今天,鶴峰已經瞄準全域旅游的新高。充分保護、利用這方“革命的紅土、文化的厚土、資源的沃土、生態的凈土、開發的熱土”,夯實鶴峰跨越、換道的底盤,超越的夢想,還會遠么?(記者李文廣 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