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時期的那一片雪域高原
還是松散的、許多小國家各自為政
它的統一歸功于32代贊普(國王)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出生時
吐蕃都城還在雅魯藏布江南岸的澤當
他精通騎射、角力、擊劍而武藝出眾
13歲那年,臨危受命,繼承王位
憑借他沉穩果敢,以強硬手段應付叛亂
經過三年征戰,最終恢復了吐蕃的統一
公元632年,他遷都拉薩
開辟了西藏歷史的新紀元
強大的吐蕃王朝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
大唐盛世光輝,早已照在了世界屋脊上
雄心勃勃的松贊干布明白
要想政權固若金湯,就必與大唐建立良好的關系
貞觀十四年(640),他派出足智多謀的大相祿東贊
備厚禮到長安再次向唐太宗請婚。
然而當時,向大唐天子求婚的外國使節很多
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向求婚者出難題以求得解答
誰破解,誰便可把公主帶去與他們的國王成親
祿東贊是一絕頂聰明的人,他一路過關斬將…
《步輦圖》描繪了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會見松贊干布派來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祿東贊的情景。圖的右半部畫的是唐太宗坐在由六位宮女抬著和扶著的步輦上,另有三個宮女撐著傘、張著扇。左側有三人,紅衣虬髯者可能是宮中的典禮官,白衣少年或為譯員,二人中間則為祿東贊。
太宗形象是全圖的重心所在,畫家不遺余力地進行了生動細致的刻畫,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顧盼之間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為了更好地凸現唐太宗的至尊風度,畫家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重;
《步輦圖》局部
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全圖不設背景,以摹繪人物為主,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從細部描摹來看,畫家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墨線勾勒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靴筒的折皺等處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于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
……………………………………………………
然,唐太宗出的難題是什么呢?
難題1:將一根很細的絲線,從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里穿過。其他人都拿著絲線和珍珠束手無策,而祿東贊則很快想出了辦法。他把絲線系在一只螞蟻身上,在明珠的另一端放上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看到穿線成功,李世民發出了一聲喝彩。
難題2:先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兒放在一起,要求求婚者分辨出哪匹馬駒兒是哪匹母馬所生。求婚者有的把大馬放到小馬群里,或把小馬放到大馬群中,可它們就是互不相認。這時祿東贊心生一計,他把母馬和馬駒兒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兒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兒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里去吃奶。母子關系也就辨認出來了。
難題3:一根兩頭一樣粗的巨木,讓求婚者辨認哪頭是根,哪頭是梢。祿東贊憑著豐富的經驗,知道樹木根重梢輕的道理,便叫手下人把木頭放到御河里。木頭在水面上漂流了一會兒,輕的在前,重的在后。于是祿東贊就準確地指出哪頭是根,哪頭是梢了。
難題4:從2500名年輕美貌的女子當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要知道宮中的女人個個如花似玉,要想在她們中間認出文成公主,真比登天還難。而祿東贊的成功多虧了內線的幫忙。事先他先買通了文成公主的奶娘,從奶娘那里得到了文成公主的生活習慣:她喜歡用花露水洗臉,因此總有香味從她身上發出。他用慧眼從每一個美女臉上掃過,突然發現一個美女的身邊總有蜜蜂飛舞,由此斷定這個美女就是文成公主。當他認出文成公主的時候,整個現場一片歡騰。
……而整個精彩的求婚過程,被時任宰相的閻立本看在眼里。閻立本揮動他那生花妙筆,把其中最珍貴的場面記錄下來,這便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珍品——《步輦圖》,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步輦圖》局部
貞觀十五年(641),唐朝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16歲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在拉薩瑪布日山(今布達拉山)專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宮室(今布達拉宮)。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還有許多樹木、果蔬的種子,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西藏,促進了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長安的婦女們也曾一度風行吐蕃人將臉涂紅的風俗,稱之為“吐蕃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