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世界藝術車的開創者,寶馬宣布今年與中國青年藝術家曹斐女士合作打造下一代BMW藝術車,曹斐亦是打造BMW藝術車的首位中國藝術家。
曹斐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中國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代表,她以獨特的影像和裝置藝術探索當代中國社會的快速變化,至今已蜚聲國際藝術舞臺近20年。2015年11月,由全球藝術領域最具有影響力的12位博物館學者和館長組成的寶馬藝術車評審團,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最終決定,由曹斐和美國藝術先鋒教父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分別創作第18輛和第19輛寶馬藝術車。評審團期待曹斐通過第18輛寶馬藝術車展現其藝術世界中天馬行空的想法,為世界帶來新的視角。
對于沒有車、沒有駕照的藝術家曹斐來說,對于汽車的使用她并不熟悉,但為什么還要選擇挑戰這個項目,她說道,這樣她會更加聚焦空間與人的情感,此外,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歷代車型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都是世界級的藝術家,這成為她無法抗拒的理由。
顧仕德先生和曹斐女士合影
自1975年以來,寶馬共邀請17位具有鮮明藝術風格和創造力的世界著名藝術家為歷代車型進行藝術創作。40多年來,包括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森伯格、大衛•霍克尼在內的藝術大師使BMW藝術車的美學風格經歷了從極簡主義到波普藝術、從原生藝術到觀念藝術的演進和跨越,真實反映了獨特的時代潮流和文化思想。
用于創作BMW藝術車的每一輛車都有著振奮人心的高性能和能夠激發藝術家靈感的獨特外觀。這些移動的藝術品不僅在全球博物館進行巡展,同時也在賽道上盡顯風采,實現速度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曹斐所設計的第十八代BMW藝術車也將在全球博物館巡展后,在明年的11月份于澳門進行賽車。對于藝術車同樣兼具賽車的功能,曹斐認為,車身不能加重,要足夠保持的它的輕盈,就意味著不能加入很多材料;還有不能加光源;不可以改造結構等,都會給創作帶來一些限制性,在這個基礎上如何創作出特色,也是一種挑戰。
在談及其對于藝術車創作背后的設計理念時,曹斐表示:“汽車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化的一把‘鑰匙’。汽車爆發出的速度與中國社會變化速度的契合點是我創作第18輛寶馬藝術車的靈感源泉。同時,第18輛寶馬藝術車也會采用與以往寶馬藝術車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詮釋數字世界包括虛擬現實在內的‘后人類時代無人之境’的世紀主題。”
為了這個設計理念,曹斐基于自身的專業素養,為汲取靈感,觀看多部電影,如《欲望快車》電影表現出的后現代文化狀況中人性的壓抑,需要釋放;《回到未來》中對未來城市的想象;《行尸走肉》對于未來的一種擔憂與忐忑,發展走向兩極化等等。
寶馬集團文化事業總監顧仕德先生(Thomas Girst)認為,藝術是將未來照進現實的一面鏡子。寶馬集團早已指出,未來個人出行的趨勢將是綠色出行、智能互聯和自動駕駛。而我們也非常欣慰地在第18輛寶馬藝術車上看到,藝術家對未來汽車與社會和人類的思考,與寶馬的未來出行愿景不謀而合。
近一年來,寶馬集團邀請曹斐與公司眾多管理層進行了多次深入溝通,比如,與寶馬集團董事會管理成員羅伯森博士(Ian Robertson)探討首次由中國藝術家設計寶馬藝術車的內飾,與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霍伊頓克先生(Adrian van Hooydonk)探討顏色的運用,與寶馬集團設計總監哈比先生(Karim Habib)探討3D建模,與寶馬中國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康思遠先生(Olaf Kastner)討論寶馬在沈陽的“藝術工廠”等項目。
此外,寶馬還通過專為曹斐定制的參觀和體驗活動為藝術家帶來關于速度和前沿科技的直接認知。比如,在寶馬集團的研發中心,藝術家更是驚嘆地看到,眾多來自IT行業的專業人才與汽車設計師們并肩工作,人機互動、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科技,已經滲透到汽車設計的最早期階段。
在寶馬集團慕尼黑工廠和沈陽工廠,藝術家見證了完整展示現代汽車生產和制造的全部流程,甚至包括“寶馬汽車的心臟”——最新的發動機的生產過程。來自生產一線的年青工人給藝術家介紹了這座工廠給自己和沈陽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而總部派駐在沈陽車間進行技術指導的德國專家讓藝術家體會到,寶馬的“工程師文化”深入到每一個工作細節。
這些觀念的交流讓曹斐對汽車的設計和內涵有了全新認識,也使她深入理解了當代汽車行業的尖端科技,以及未來人類出行的各種創新思路。這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為藝術家設計第18輛寶馬藝術車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