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我的后半生》由作家王蒙的中篇小說《奇葩奇葩處處哀》改編,以退休教授沈卓然的晚年情感波折為主線,用詼諧犀利的筆觸勾勒出都市老年群體的生存境遇。該劇登陸央視八套后引發大眾熱議,以跨越媒介的藝術對話印證優質文學IP影視化的可能性,也展現出文藝創作回應社會熱點問題的創新可能。
??原著帶著鋒芒的諷刺與黑色幽默敘事,賦予作品厚重的思想分量,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構筑了與讀者共情的藩籬。因此,電視劇在尊重原著文學底色的基礎上,將大量心理獨白轉化為生動鮮活的群像戲碼,讓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與市井百姓的家長里短產生奇妙共振。這種“接地氣”的改編并未削弱思想深度,反而讓不同代際觀眾都找到了共鳴點。
??《我的后半生》講述退休教授沈卓然的四次“黃昏戀”歷程,通過“老年相親”“房產糾紛”等矛盾,探討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個體幸福與家庭倫理的困惑;同時以“情感爭議”“遺體捐獻”等情節,創造出一種既具有現實底色又不失強烈戲劇性的風格化敘事策略。沈卓然與護士長連亦憐的結合,折射出老年婚戀的功利化困境,當女方提出房產過戶以換取有病兒子的生活保障時,沈卓然作為傳統文人的理想主義價值觀遭遇現實一擊;沈卓然與天文學家聶娟娟的柏拉圖之戀,展現了老年群體對精神共鳴的渴望及面對現實困境時的無奈。而老茍身后將房產留給年輕的妻子、老丁阿爾茨海默病引發身份認知障礙等輔線敘事,則將老年婚戀議題置于代際倫理重構及認知衰退焦慮等多重社會坐標中,拓展了老年情感生活的討論維度。
??《我的后半生》亦通過塑造劉麗娜、連亦憐、聶娟娟等群像,觀察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生存狀況。劇中既呈現了傳統婚戀觀對女性的束縛,也刻畫了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之間的選擇,更揭示了老年婚戀市場中情感需求與功利考量并存的復雜現實。這些敘事線索生動詮釋了現代女性在物質獨立與精神自由之間的彷徨與抉擇,呈現了女性形象從“性別符號”到“獨立主體”的身份轉變軌跡。
??電視劇通過緊湊而富有層次的情節設計,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連亦憐一角,相較于原著中“精于算計”的物質女形象,劇集更多地展現了她的隱忍、大度與賢惠,以及面對生活困境時的無奈與掙扎。這樣的塑造讓觀眾跳出了簡單的道德評判視角,更能體諒她作為一個母親的不容易。同時,電視劇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帶有特殊性的細節,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例如兒媳劉麗娜這一角色,電視劇反復再現她奔波于學校與菜場之間、身兼數職還要操持家庭的細節,讓觀眾了解當代女性為家庭的巨大付出以及家庭成員對其付出的習慣性忽視。
??近年來,“大女主”敘事的演變呈現出兩種典型范式:一種是通過苦難敘事控訴性別不公,另一種則以“爽感”敘事宣告女性主體的勝利。這兩種創作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女性形象的真實性與復雜性。而《我的后半生》嘗試打破二元對立,以一種更兼容的方式探討女性成長的道路。連亦憐為患病兒子委曲求全,卻在物質索取中喪失了追求真愛的機會;天文學家聶娟娟追求精神共鳴卻困于病痛,最終主動退場;原工會干部呂原以道德完美主義綁架親情,反遭女兒控訴。這些女性角色塑造不追求完美人設,而是以各自的生命困惑與成長軌跡吸引觀眾。
??總之,《我的后半生》直面老年晚景生活的真實面貌,既展示身體機能衰退的現實,也表現他們熾熱的情感需求,更不回避生死命題的沉重。創作者用輕松詼諧的敘事手法,將養老困境、代際關系等嚴肅話題轉化為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片段,讓關于暮年尊嚴、生命價值等問題的思考自然流淌,傳達出積極、豁達、正面、向上的價值理念。
??(作者:劉名揚,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