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幾何之思串聯藝術教育與創作實踐
本網訊(白靜)2025年5月10日下午16時,由佑品空間主辦的《王琳:無事不幾何》個人藝術展在洪山區野芷湖西路創意天地03創意工坊101空間正式開幕。本次展覽聚焦武漢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王琳近年來的幾何系列創作,以理性與詩意交織的視覺語言,呈現藝術家對空間、秩序與生活哲思的探索。開幕式現場匯聚藝術教育界、批評界及創作領域的重要嘉賓,在學術對話與創作分享中,彰顯藝術教育與當代藝術實踐的深層聯結。
學術方陣齊聚,共話幾何美學的教育底色
開幕式由湖北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事業部副主任馬凌主持,他以“幾何不僅是數學概念,更是藝術創作者解構世界的密碼”為引,揭開展覽的學術序幕。首位致辭的胡朝陽教授,作為原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與動畫學院院長,從藝術教育的傳承視角出發,指出王琳的創作“將學院派的嚴謹技法與個人藝術語言創新結合,展現了高校教師在教學相長中對形式語言的持續深耕”。他特別強調,幾何元素在當代藝術中的多元表達,正是藝術教育中“從基礎訓練到觀念轉化”的典型范例。
武漢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管家慶教授則以同仁與觀察者的雙重身份,分享了王琳在教學與創作中的雙重投入:“在課堂上,她是引導學生建構視覺邏輯的導師;在畫布前,她是打破常規、重構視覺秩序的探索者。”他認為,本次展覽不僅是個人創作的階段性總結,更折射出藝術教育工作者如何將學術思考轉化為視覺實踐,為青年學生樹立“知行合一”的創作典范。
著名藝術批評家、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從藝術史脈絡切入,將王琳的幾何系列置于當代藝術的“形式回歸”語境中解讀:“當抽象藝術逐漸走向觀念化極端,王琳的作品以幾何結構為載體,重新錨定繪畫的本體語言——線條、色塊、空間的對話中,既有蒙德里安式的理性秩序,亦有東方美學中‘留白造境’的詩性,體現了跨文化視野下的創作自覺。”
創作者的自我剖白:從教學現場到創作現場
藝術家王琳在致辭中坦言,創作靈感深深植根于日常教學與生活體驗:“每天穿梭于教室與畫室,觀察學生的習作、整理教案的過程,讓我對‘幾何’產生了新的認知——它不僅是畫布上的構成法則,更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秩序:窗格的投影、建筑的棱角、甚至教案上的公式符號,都在不經意間轉化為畫面中的視覺元素。”她特別提到,作為高校教師,創作與教學并非割裂的兩端,而是相互滋養的共生關系:“當我在畫布上嘗試打破幾何圖形的機械性,賦予其流動的韻律時,其實也是在反哺教學——告訴學生,任何基礎語言都可以成為觀念表達的載體。”
開幕時刻:以學術之名,啟藝術之思
江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湯遜美術館館長王心耀教授作為展覽學術主持,以“無事不幾何,無處不藝術”為題宣布展覽開幕。他指出,王琳的作品打破了“幾何抽象”與“生活日常”的邊界,讓觀眾在理性結構中感受感性溫度,正是當代藝術“從宏大敘事轉向個體經驗”的生動注腳。隨后,全體嘉賓于佑品空間作品前合影,鏡頭定格下藝術教育界與創作界的深度聯動——既是對一位高校教師藝術成就的肯定,亦是對“藝術教育如何培育創造性思維”的一次可視化實踐。
展覽延伸:讓幾何美學走進公共視野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7月6日,正如佑品空間策展人所言:“王琳的創作既是個人藝術語言的凝練,亦是藝術教育成果的外化——當教師以創作者的身份持續發聲,本身就是對‘教育即創造’的最佳詮釋。”
在藝術教育與當代藝術創作日益強調“雙向賦能”的當下,《王琳:無事不幾何》展覽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場視覺與思維的雙重盛宴,更以創作者的雙重身份,書寫了高校教師在教學、研究、創作三線并行的時代答卷。
展覽信息
展期:2025年5月10日—7月6日(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閉館)
地點:洪山區野芷湖西路創意天地03創意工坊101佑品空間
出品:夢屋光影
策展人:袁曉舫
主辦機構:佑品空間
展覽執行:吳嬌 瞿雅 張奕龍 張揚
支持單位:武漢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合美術館等
【責任編輯: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