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甘肅武九高速2標項目部施工紀實
甘肅東南段的隴南,地處秦巴山區,扼陜甘川三省要沖,有著“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譽。千百年來,隴南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在隴南演繹了無數傳奇故事;舊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經過隴南,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后到達宕昌哈達鋪修整,通過國民黨的舊報紙,得到了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和根據地的重要信息,并據此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陜北去的重大決策,中國革命在這里發生了歷史性轉折……

項目經理張奇(左三)、副經理麻小昳(左一)、莫日格吉樂(右二)、李興富(左二)與技術人員在現場研究施工方案
新的時代,為解決長期阻礙隴南發展的交通難題,蘭渝鐵路、蘭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為處于偏僻之隅的隴南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而武(都)九(寨溝)高速公路的建設,將為隴南再添一條入川高速大通道。武九高速對于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交通互聯互通,完善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區域路網布局,促進甘川毗鄰地區社會經貿往來,打造大九寨旅游經濟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條高速公路也是四川西北和甘肅南部自然災害多發區域最重要的生命線,對于搶險救災和應急保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在這條高速公路的建設中,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武九高速2標項目部在項目經理張奇等班子成員帶領下,經過一年多的奮力拼搏,以永爭第一的決心和勇氣,取得了顯著成績。從2018年以來,連續三次獲業主信譽評價“AA”級榮譽,今年二季度,業主在全線21個土建標段中首次進行安全、質量、進度綜合評比,評出兩個獲獎標段,2標項目部以絕對優勢名列榜首,獲獎金100萬元,再次在公司的主戰場甘肅展示了企業雄厚的技術施工實力,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英雄團隊挺進白龍江畔
“噢,神奇的九寨,噢,人間的天堂……”藏族歌手容中爾甲的一首“神奇的九寨”唱紅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使九寨溝成為世人最向往的旅游勝地之一。從隴南武都到九寨溝路途僅170公里,由于212國道山高坡陡、彎急,需要跑6小時以上。武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只需一個半小時就可到達。

大型鋼筋籠滾焊設備
武九高速甘肅境內全長100.14公里,項目起點位于武都區桔柑鄉,以桔柑樞紐立交與武都罐子口高速公路相接,途經透防、外納、臨江、老爺廟、凡昌、文縣縣城、東峪口、石雞壩至甘川界終點青龍橋,與四川省在建的綿陽至九寨溝高速公路相接,總投資175.995億元。由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武九項目部承建的第2標段,地處隴南市武都區外納鎮山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橋隧比例高達90%,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發育,建設難度非常之大。
在現場就可以看到,武九高速2標線路走廊帶場地狹窄,沿白龍江河谷布線,并與G212位于同一走廊帶內,路線布設范圍較小,2標段6.839公里管段7次跨越白龍江。
據經理張奇介紹,他們負責的標段,主要工程內容有:特大橋2座、大橋3座,共計3486.76雙線延米;隧道3座計1743.5雙線延米;路土石方挖方1萬方,填方50萬方;此外還包括互通匝道、匝道橋、箱涵、地下人行通道等。由于該地區為高烈度地震區域,對橋梁、隧道等結構物抗震要求高。在全線21個土建標段中,除兩家為地方施工企業外,其余19家全是施工技術實力雄厚的央企,業主對工程質量要求之高可見一斑。
2018年8月,中鐵二十一局集團三公司中標武九高速項目后,迅速組建了項目經理張奇、項目書記陳剛、項目總工祁賢、副經理莫日格吉樂、李建波、麻小昳、安全總監張德忠等班子成員組成的項目部,建設者在第一時間挺進白龍江。自上場后,項目部領導班子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就是要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再次打響建筑鐵軍的響亮品牌。

蓋梁鋼筋籠加工實現工廠化生產
根據現場實際,武九2標項目部組建了四個工區。一工區經理孟祥君,負責宗家壩1#、2#隧道、宗家壩1#、2#大橋施工;二工區經理為馬紅福,擔負外納互通、下宗家壩白龍江特大橋0~53#墩施工;三工區主要負責下宗家壩白龍江特大橋54#~76#墩施工、外納白龍江大橋、全線梁板預制施工,工區經理萬北平;四工區經理由項目部副經理李建波兼任,承擔桃樹坪白龍江特大橋、外納隧道進口施工,形成了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基本架構。
說起武九高速2標這個團隊,就不得不豎起大拇指。這是一個敢打硬仗,善于攻堅的優秀團隊。除安全總監張德忠是鐵道兵老同志、書記陳剛為70后外,其他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都是80后生力軍。
生于1981年的項目經理張奇是技術干部出身,已經經過7個項目的磨礪,是一位既精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干部。他帶領手下員工剛剛在江西廣吉高速打了一場勝仗,一身征塵未洗,就于去年8月初奉命出征趕到隴南,再次擔起了武九2標項目經理的重任。
項目部總工程師祁賢畢業于四川攀枝花學院土木工程專業,這位來自甘肅白銀的小伙子生于1983年,先后在包西、蘭渝、拉日、渭武等重大項目擔任技術員、隧道專工、項目副總工,經受了蘭渝鐵路桃樹坪隧道、渭武高速木寨嶺隧道等重難點挑戰性工程的磨礪,使他的技術水平有了質的提升。由他撰寫的“青藏高原特殊地質條件下單線特長鐵路隧道施工技術”科研成果獲西藏自治區科研成果三等獎、股份公司科研成果二等獎,榮獲國家級工法一項。武九高速公路是他首次走上項目總工程師崗位,他在工作中充滿了激情,項目技術管理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是年輕技術人員崇拜的科技尖兵。
蓋梁鋼筋網片自動焊接機器人

項目部副經理莫日格吉樂是一位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年輕人,他的名字蒙語意思是“科學技術”。2011年畢業于內蒙古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別看他在項目班子成員中最年輕,已參加了濟樂、濟漁、公安四橋、廣吉等項目施工,從助理工程師到技術主管、工區經理、項目副經理。幾年來,跟隨項目經理張奇南征北戰,在技術水平得到質的提升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施工現場管理經驗。他在武九項目部擔任副經理,主管施工生產、物資設備、拌合站等。
副經理李建波多年來一直負責測量技術工作,與測量人員翻山涉水,不辭辛勞,在他的指導下,每一根墩臺樁位、墩柱做到精確定位,隧道洞口放樣、邊坡放線、路基挖方填方線型控制精準,成千上萬個技術數據沒有絲毫差錯,堪稱測量專家。在武九項目部還兼任四工區經理,負責桃樹坪白龍江特大橋、外納隧道施工。
面對共同的目標和榮譽,武九高速2標班子成員團結一致,互相支持,在強手如林的武九高速奮發突進,一路披荊斬棘,用無可辯駁的業績,受到了業主、監理等各方面的高度好評。
奮力書寫“橋的傳奇”
白龍江發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縣交界的郎木寺,流經甘南州的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市的宕昌縣、武都區、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白龍江全長576公里,沿岸多峽谷,白龍江迭部、舟曲縣段水土流失嚴重,經常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2010年8月7日,舟曲縣特大泥石流,流經區域被夷為平地??梢姲埥且粭l桀驁不馴的河流。

經理張奇(中)副經理莫日格吉樂(左二)、麻小昳(左一)、李興富(右二)、一工區經理孟祥君(右一)在觀看架梁施工
英雄的團隊,自然有英雄的氣概。在江西廣吉高速項目部,張奇帶領他的團隊主要承擔的就是橋梁施工。征戰武九高速,建設者面對白龍江攻堅克難,再次書寫出一篇精彩的“橋的傳奇”。考慮到標段內橋隧相連,在總共5座橋梁中,共有樁基756根,累計樁長達2.0838萬米。其中宗家壩1#大橋11跨全長僅330米、上宗家壩2#大橋7跨共210米,但這兩座橋很小的橋位于橙子溝水電站庫區內,水深達10米左右,項目部以此為突破口,率先對上宗家壩2#大橋發起了攻堅戰。
上宗家壩2#大橋正好在庫區大壩上方,渾濁的江水發出一股泥腥味。橙子溝水電站將白龍江攔腰截斷,深達10米的江底暗流涌動,到江里捉妖擒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項目經理張奇、總工祁賢、副經理莫日格吉樂、李建波等項目班子成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多次到現場研究,制定了用鋼管柱、軍用貝雷梁搭建鋼平臺施工水中樁基的方案。
在深水中搭建水中平臺絕非易事,要求平臺兼具鋼便橋功能,必須承載80噸以上的重型機械、車輛,而且宗家壩1#隧道出口還需通過鋼便橋施工。建設者首先將數百根直徑63公分的鋼管柱,用震動錘打入河床以下6米,整個鋼平臺和鋼便橋達到3000平方米,兩座橋6000平方米,需要鋼材6000噸。
水中平臺建好后,建設者們又迅速將直徑2.2米的樁基鋼護筒下到水中,并精確定位開鉆樁基。2018年10月29日,桃樹坪特大橋樁基開工。當時白龍江處于枯水季節,項目部決定一鼓作氣搶樁基施工,但對岸既沒有路、也沒有電,他們就采取埋管涵的方式過江,長2米直徑1.5米的管涵共埋了10排,每排管涵4節8米長,從而將27臺鉆機運到江對岸,抓住枯水期施工鉆孔樁。到年底,項目部開工三座橋,完成樁基170根,是全線完成樁基最多的標段,為今年施工大干產值領先打好了基礎。

下宗家壩白龍江特大橋墩柱拔地而起
武九高速被交通運輸部列為“綠色示范”項目,施工中對環境保護要求高,必須做到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干撓,最大限度做到工程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白龍江是嘉陵江和長江重要的支流,為了使白龍江零污染,項目部在樁基鉆孔施工時,在每個墩位上設置一個長5米、寬3米、高2米的泥漿箱。樁基鉆孔產生的泥漿循環到泥漿池進行沉淀過濾,然后由專用運輸車將沉淀物運到棄碴場。隴南市和武都區環保部門十分認可武九2標的做法,并在其他標段推廣。此外,項目部嚴格按照環保施工要求,對隧道邊坡開挖裸露的山體用綠色網進行覆蓋,對施工主便道進行硬化,專門安排兩臺灑水車在沿線灑水降塵。
截至今年10月8日,項目部已完成樁基560根,經第三方檢測,全部為Ⅰ類樁,墩柱300根,蓋梁160個,預制箱梁340片,架梁162片。
記者在總工祁賢和副經理莫日格吉樂陪同下來到預制梁場,只見現代化的制梁場內,工人們忙著進行鋼筋胎架焊接綁扎、模板組裝、澆筑混凝土,生產有條不紊。遠遠看去十多片梁體騰起細細的水霧。莫日格吉樂介紹說:“我們的養生系統完全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控制,操作人員在手機上用APP設定噴淋養生時長,每次養生間隔時間可精確到秒,整個梁場養生在手機上操作即可搞定,節省了數倍的人工?!?/p>
說話間,只見數臺紅色的龍門吊來回穿梭,忙著提梁到存放區,30米長重達一百多噸的梁體被運梁炮車穩穩運到架梁地點,整個梁場規模宏大,46個臺座平均每天生產4~5片箱梁。該梁場箱梁模板首次采用自動行走式模板,組裝模板速度快,液壓自動脫模,模板不會變形走樣,且脫模后梁體光滑。避免了以往組裝模板必須使用龍門吊配合的弊端,提高工效至少一倍以上。

項目總工祁賢(右)、副經理莫日格吉樂(左)檢查箱梁質量
從質量來看,該梁場生產的每一片梁,不僅梁體十分光滑,而且外觀顏色一致,梁體端頭鑿毛切割打磨有梭有角,每一片梁都是精品標準。祁賢表示,他們還將進一步加強質量管控,從模板打磨、脫模劑使用、混凝土質量控制、振搗等各個環節消除表面微小氣泡之類的瑕疵,做到完美無缺。
武九2標項目部一上場,業主、公司就制定了創省優工程目標。為干出精品工程,項目部花巨資引進了大批先進新設備,如鋼筋籠滾焊機、數控彎曲機。尤其是花36萬元購買的自動焊接機器人,讓人眼前一亮,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橋梁蓋梁鋼筋籠現場綁扎施工方法——自動焊接機器人主要焊接蓋梁骨架片框架,然后將焊接好的框架組合成蓋梁,使蓋梁鋼筋籠加工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在鋼構廠整體吊裝運到工地,直接放到橋梁蓋梁模板內,蓋梁鋼筋籠幾何尺寸精確到毫米,達到了標準化、規范化生產。
此外,項目部還為工地試驗室采購了38臺套全新的試驗設備,總價值達50多萬元。根據甘肅省交通廳質監局要求,所有試驗設備接入質監局信息化數據平臺,實現試驗數據不落地實時上傳,從原材料上確保了工程質量。經業主中心試驗室檢測,從樁基到墩身、預制箱梁等結構物合格率達100%,混凝土強度、保護層厚度等主控項目合格率100%,優良率達到95%以上,為爭創甘肅省優質工程“飛天獎”打下堅實的基礎。
平平安安建設“安全路”“放心路”
武九2標項目的特點是無論分項工程大小,都是一塊塊難肯的“骨頭”。項目部三座隧道之一的宗家壩2#隧道,左洞180米、右洞170米,該隧道山頂高達一百多米,洞口上方風化石開裂,危石數不盡數。隧道進口洞口處在60度的斜坡上,為保證施工安全,建設者先排危石,再掛防護網。在進口沒有場地的情況下,項目部把靠近水庫一側的斜坡、邊溝填了10米,才建起了到洞口的上坡便道。

箱梁噴淋養生實現自動化信息化控制
記者在隧道施工現場看到,該隧道左洞大管棚已掛口,露出了洞口雛形,十幾名工人在掌子面喊著號子安裝支撐鋼拱架。莫日格吉樂說:“9月12號隧道掛口進洞,已經放了好幾炮了。”
該隧道另一側的出口更是危機重重——出口地面距山頂高度約130米,坡度幾乎是垂直,山頂為風化巖石,山勢陡峭,大面積裂隙發育。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山下就能看到兩塊分別有50多方,重達一百多的噸巨石與山體分開而立,其狀搖搖欲墜。
建設者們冒著生命危險,用一個多小時爬上山頂觀察,發現共有7處危巖體,大部分危巖體裂縫上下貫通,且下部局部懸空,稍一震動就會滾下來。因為距隧道出口約80米就是橙子溝水電站主壩,二十多間電站機房距離更近,一旦一百多噸的巨石滾下來,就會危及電站主壩及機房安全。要施工宗家壩2#隧道出口,必須先清除這些危石。
“虎口拔牙”的挑戰開始了。為安全施工,經理張奇、總工祁賢、副經理莫日格吉樂、李建波、麻小昳、安全總監張德忠等先后十余次到現場察看,最后集思廣益制定了周密的施工方案——首先用鋼絲制作的高強度主動防護網將巨石包裹住,在危巖體下方設置10米加強型被動防護網,使其承受第一次沖擊,在被動網開口正下方,根據山體走勢依坡面布置開口式覆蓋型導流網,使落石沿導流網滾落或由被動防護網阻攔。
清除危石時,項目部將相關設備用索吊運至山頂,在危巖體附近安裝安全鋼絲繩,確保施工人員安全帶有可靠的著力點,采用氣動鉆機在懸浮危巖上開鉆破碎孔。爆破方式采用靜態液壓劈裂機和高效無聲破碎劑,盡量使破碎巖體充分分解,降低墜落巖石對下方防護設施的損壞。周密部署的施工方案,為完成了這一非凡的挑戰提供了技術支撐。
安全大于天。對于安全生產,項目部可以說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張奇每天都會到工地巡查督促安全和進度?!霸诎踩弦岬猛度?,安全無小事”的話更是常常掛在嘴邊。

試驗人員檢查梁體回彈強度
武九2標6.839公里管段7次跨越白龍江,又與212國道并行,進入施工便道岔路口多,加上臨邊、臨水、高墩高空作業、隧道施工等危險源眾多,安全隱患大,項目部把確保安全施工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據項目部安全總監張德忠介紹,按照業主和項目部要求,所有進場施工人員必須接受崗前安全培訓。對鋼筋加工、樁基施工、機械車輛司機、預制梁場、橋梁下構、橋面系、隧道開挖、支護、襯砌、仰拱等進行分門別類培訓。授課人員有安全總監、項目總工、項目經理、副經理、安質部長等。上場以來,累計培訓35次,培訓人員達420人次。此外,項目部還嚴格實行了班前教育制度,每天上班前都要對當天安全作業要點進行充分介紹。
武九2標危險源眾多,如上宗家壩1#白龍江大橋、上宗家壩2#白龍江大橋、宗家壩1#隧道、2#隧道都處于深達10米的橙子溝水電站庫區;下宗家壩特大橋5次跨越白龍江;外納隧道洞口位于212國道旁邊,安全隱患很大。全標段有9處便道入口直接從212國道垂直拐入,交通風險很大。
為消除安全隱患,項目部在庫區深水鋼便橋上設置圍欄,配備救生圈、救生衣、救生繩、急救箱等;深水樁基鉆孔口用鋼筋網片防護,所有臨水橋梁施工處都有圍欄防護,保護施工人員安全。212國道車流量大,項目部在9個便道入口處安排專人值守指揮交通。在外納隧道洞口增設防護網,每次爆破作業派人到國道上警戒。根據212國道與施工線路并行的特點,在7公里的212國道上安裝設置警示標牌,旋轉爆閃燈、警示報閃燈、道口路標指示牌、機器交通指揮人等,提醒過往車輛小心駕駛。過往司機稱贊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的管段為“安全路”“放心路”。
集思廣益精準創效
武九高速是張奇指揮的第二個項目,相比第一次擔任項目經理,張奇已歷練了很多,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在武九高速項目,張奇的管理思路更加清晰,創效能力更加突出。

項目副經理莫日格吉樂(左二)、總工祁賢(左一)、一工區經理孟祥君(右二)在深水樁基施工現場
武九2標是一個投資達近7億元的大項目,但是中標單價低,投標時砂石料每方88元,現在已漲到130元,水泥從每噸350元漲到每噸510元,鋼材每噸上漲了800元,成本壓力巨大。如何下好這盤棋?作為棋手的張奇在項目建設之初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應對之策。
張奇說:“首先我們項目班子和員工統一了思想,甘肅是公司經營的主戰場,我們樹立了永爭第一的理念、永創雙A的決心,干就要干好,對業主負責,對企業負責。”
在公司指導下,項目部充分做好前期策劃工作。業主對臨建標準要求高,投入費用大,受地勢限制,2標臨建場地不好找,加之項目地處深山狹谷,張奇從臨建選址積極與業主溝通,以實用為目的,做到既大氣,又節約成本。特別是項目部駐地與拌合站、鋼筋加工廠建在曹家壩村,門前有水,后面有山,顯得高端大氣,受到業主好評。
開工伊始,張奇根據項目工程特點,制定了以架梁為主線,帶動橋梁下部構造施工,做到各工序有條不紊銜接的施工思路。同時,施工以節約降成本為原則,讓公司的裝備物盡其用。為此,項目部從寶蘭客專調二襯臺車兩臺,從平天項目部調來空壓機、液壓施工棧橋、風管水管等;從銀西調用螺旋鋼管、工字鋼;從黔張常調鋼便橋95米,使400萬元廢舊物資得到重新利用。
在成本管理中,項目部可以說是奇招頻出,每一招都打中了管理的“要害”:
——在開工前,張奇未雨綢繆,與相鄰的一標項目部聯系共建一座便橋,節省了100萬元的費用。
——項目建設需要架設高壓線7.2公里,每公里費用22萬元,張奇了解到橙子溝水電站有一條6公里的高壓線,便以總共30萬元的價格租用到工程結束,自己只架設了1.2公里,節省費用100萬元。
——下宗家壩白龍江特大橋打樁基,需要大量土石方圍堰施工,恰好項目部建拌合站的地方是以前修建電站打隧道的棄碴場,項目部就地取材10萬方,避免了到幾十公里外的地方購買運輸,降低成本60萬元。

宗家壩2#隧道進口洞門施工
卓越的管理,離不開團隊的努力。張奇慧眼識人,將公司最優秀的保障、計劃骨干召集到自己麾下,任命李興富為副經理兼保障部長、畢武為副經理兼計劃部長。兩員大將在業務方面是頂尖高手,為項目生產經營作出了突出貢獻。項目部需采購箱梁預制鋼模板1200噸,通過掛網招標,再到廠家參觀對比,每噸價格降低300元,降低成本36萬元。
為了采購合格地材和保證供應,保障部在一個月內跑遍了當地所有砂石料廠家,確定了兩家合格供應商。對砂石料采用計重收方,扣除含水率,砂滴水多的扣除10%,少的扣5%;石子扣1.2~1.5%。具體扣除指標以試驗室檢測數據為準,避免了收虛方。在嚴格管理下,所有材料無超耗,并略有節余。
為嚴格控制材料出入庫,防止跑冒滴漏,李興富親自為地磅房、拌合機安裝稱重計量軟件,操作人員無法自行修改和刪除數據,如果開空單就會立馬露餡。
副經理麻小昳先后在六個項目負責征地拆遷工作,多年的對外協調與形形色色的各種人打交道,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征地拆遷中,主管征遷的副經理麻小昳通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以非常合理的價格拿下140畝臨時用地,為項目征地拆遷工作作出巨大貢獻。
白龍江畔,濤聲如怒,一如建設者奔襲的腳步。為統一思想,項目部黨工委書記陳剛結合施工生產,大力開展黨的建設,以“廉政一課”“三會一課”學習,鐵道兵老同志座談等活動凝聚人心,大力開展公司和業主組織的各項大干勞動競賽,引領中國鐵建的旗幟在武九高速飄揚。在項目部黨政主管的齊心協力下,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武九二標項目部的廣大建設者正一往無前,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尹登明 陳剛 董亞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