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進湖北興山縣峽口鎮秀龍村衛生室,剛結束臨床實習的大學生村醫王玲正在查閱資料。
近年來,興山縣探索鄉村醫生鄉聘村用、競聘上崗,實現縣、鄉、村三級一體化管理,逐步破解村醫職業晉升、績效考核、培養計劃等重重障礙,不僅實現了讓村醫招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更是激發了“逆飛”效應。
新政策聚人,鄉村群眾有“醫靠”
“待遇低、晉升難、保障差,心里直打退堂鼓。”大學生村醫陳雪說。以前,大學生村醫工資待遇為縣級財政每月1000元,每年1500元養老補助,另按照實際工作量由鄉鎮衛生院考核,分配村級公共衛生服務資金及績效工資,大家都不愿去。
為了讓大學生村醫愿意來、留得住,興山縣從薪資待遇“破題”,從執業資格、編制考試、服務績效等指標量化個人崗位能力,以跟班學習、村醫執業考試、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考試等職業資格證取得情況實行四檔薪資差異化保障。
“現在我拿的是二檔工資,包含‘五險一金’每月財政保障檔位工資4100多元,考的證越高工資定檔越高,但最吸引我的還是縣里的專項招聘政策,五年服務期內也可以參加編制考試,服務期滿參加考試還可以享受加分政策。”陳雪說。
目前,興山縣財政新增鄉村醫生保障性投入200多萬元,每年用于鄉村醫生待遇保障資金達到700多萬元,切實解決了村醫隊伍建設基本工資、社會保險、人身意外險等相關經費,確保鄉村醫生下得去、穩得住、干得好。
多渠道提能,新老村醫“雙向奔赴”
“除了問癥狀,從脈象判斷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并不難……”昭君村衛生室的老村醫王春先正耐心地教徒弟李納號脈。在這間村衛生室里,中藥味芳香四溢,中醫拔罐、推拿針灸等設備一應俱全。
王春先是昭君村有名的老中醫,慕名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前些年還在擔心自己“一身絕技”后繼無人,隨著大學生村醫李納的到來讓他沒了后顧之憂。
興山縣大力推行“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制度,讓新進大學生村醫“拜師學藝”,通過口授相傳、臨床實踐等不斷增長經驗,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同時,大學生村醫更易接受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新興醫療技術,讓家庭醫生團隊線上問診等便民服務在全縣迅速推廣開來。
此外,興山縣以鄉村醫生“國培項目”全科培訓為契機,打造一支骨干隊伍,以藥房、住院部、國醫堂、公共衛生科跟班輪訓為主導,培優一批業務能手,定期選拔表現好、能力強的鄉村醫生前往省市對口幫扶醫院學習進修,通過選拔調動等方式激勵鄉村醫生自學互鑒、競爭比拼。截至目前,累計培養業務骨干28人,5名鄉村醫生通過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29名鄉村醫生持有執業助理醫師證,16人通過公開招考取得了編制。
優機制強基,一體化管理推動“防治同步”
“縣招、鄉聘、村用制度理順了各方關系,村衛生室上劃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從人員考核、藥品配備、設施配套等推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興山縣衛健局局長李盛郁介紹說。
管理進入規范化,鄉村醫生的責任心也更強了。“盡管現在的任務較重,要開展基層首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工作,但村醫整體能力提升了也是有目共睹的。”村醫朱洪兵說道,現在他已經告別了“半農半醫”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量血壓、測血氧,出門兩步路就能享受到放心的醫療服務,定期還會電話回訪。”這是村民對高橋鄉賀家坪村衛生室的服務評價。
從“坐等上門”到“送醫入戶”,從“小病大治”到“合理用藥”,鄉村醫生醫療服務水平整體提高,老百姓就近、就地應急看病有了保障,逐步實現了基層接得住、患者愿意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