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通訊員曹萬里、袁建、瞿阿中) 在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陶店鄉,有一個名為幸福村的小村莊,憑借一尾尾魚苗“游”出了鄉村振興的大產業。從傳統的四大家魚養殖到名特優魚苗孵化,從泥濘鄉道到硬化公路,從年輕人外出務工到能人返鄉創業,幸福村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貧困村”到“示范村”的華麗轉身。2024年,這里年產魚苗200億尾,產值突破4000萬元,帶動486人就業,戶均年收入超10萬元。
陽春四月,我們走進這個“湖北魚苗孵化第一村”,探尋其鄉村振興的“幸福密碼”,感受到幸福村的蝶變,是產業筑基、環境優化、多元融合、黨建領航的生動實踐。
80年魚苗孵化的“基因傳承”
幸福村的產業崛起,離不開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技術積淀。毗鄰1200畝的幸福水庫,這里的水質優良,村民從事魚苗孵化已有80年歷史。然而,過去因設備落后、品種單一,養殖戶利潤微薄,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
轉機出現在2020年。在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華平、楊冬等領頭人的帶領下,村兩委以“提檔升級”破局,將15畝老基地改造成徽派建筑風格的現代化孵化車間,并新建20畝名特優養殖車間,專攻黃顙魚、鱸魚等高附加值品種。華中農業大學專家團隊駐點指導,引入“黃優一號”等20多個新品種,魚苗畝產量從500萬尾飆升至3000萬尾。
筑牢基礎,修路治水,打通產業“毛細血管”
“要致富,先修路”,村黨支部書記楊冬深諳此理。近年來,幸福村爭取專項資金,硬化道路3600余米,擴寬路基至5米,修復泵站保障灌溉,還建成文化廣場提升人居環境。村民孫明寬感慨:“以前魚苗運輸顛簸損耗大,現在貨車直達塘口,成活率提高了三成!”
方位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村企共建,激活“造血功能”
2021年,幸福村與區屬國企合資成立黃岡惠科幸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實現統一品牌、銷售、檢疫的“五統一”管理。這一創新讓村集體年收入突破30萬元,農戶利潤翻番。
2、科技賦能,魚苗“游”向全國
合作社監事長孫夢返鄉后,帶領村民搭上電商快車。通過微信、抖音等平臺,魚苗銷往新疆、內蒙古等30多個省市,空運取代車船,60名“新農人”年網銷占比達40%。2024年,村里擴建電商中心,打造淡水魚博物館,推動產業“接二連三”融合。
多元經濟組合,增強幸福指數
1、能人返鄉,點燃“雁陣效應”
黃岡市“能人回鄉”計劃吸引41名青年返鄉。大學生孫明寬放棄4S店工作,回鄉承包160畝魚塘,年入70萬元,還幫村民網銷魚苗11億尾,當選合作社副理事長。他說:“家鄉的機遇比城市更廣闊。”
2、農文旅融合,解鎖“美麗經濟”
魚苗產業帶動了餐飲、民宿、研學等業態。村民孫益群將地攤餐館升級為“幸福酒家”,旺季兩月收入8萬元;環水庫民宿項目開建,預計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一尾魚”真正成了“多業興”的催化劑。
創新黨建增活力,共同締造結碩果
1、板凳會里“議”出民心
村黨支部2023年召開12次“塆組板凳會”,收集建議30余條。退池還庫工作中,黨員帶頭讓出51口魚池,為生態修復“讓路”。
2、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發展
支部培養3名積極分子,2名預備黨員轉正,后備干部孫明寬成為“雙帶”典型。投資900萬元的尾水治理項目,讓漁業走向綠色可持續。
魚躍幸福村帶給我們的啟迪:從“四大家魚”到“名特優新品種”,從“靠天吃飯”到“數字賦能”,幸福村的故事印證了“產業興則鄉村興”的真理。在這里,一尾魚苗孵出的不僅是產值,更是一個個家庭的希望、一代代新農人的夢想。正如村口標語所言:“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而幸福村的奮斗,正為鄉村振興寫下最鮮活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