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朱道鈺) 豐都上船順水下行近90公里,就到達了北倚長江的臨江山城忠縣。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地區,面積2187平方公里,人口102萬。其縣名源于唐太宗的賜封,原因在于該地“忠義之人”很多。
◎忠縣溯源
第一個,是戰國時期的巴國將軍巴曼子。《華陽國志》記載,有一年巴國發生叛亂,巴曼子只好以巴國3座城池作為酬謝,向楚國借兵求援。楚王發兵平息巴國內亂后找巴曼子索要城池,巴曼子說:“大丈夫應該要信守承諾;但巴國疆土又不可分割,我只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言畢即揮劍自刎。使臣將巴曼子的頭顱帶回楚國后,楚王唏噓不已:“雖失我諾,但他卻是用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巴國的忠臣”,遂將其厚葬。
第二個,三國蜀將嚴顏。公元213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后,張飛沒用什么功夫,就攻克江州俘獲了益州牧劉璋的部將嚴顏。張飛對嚴顏喝到:“大軍到來,你為何不投降?”嚴答:“我們這里只有斷頭勇士,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中下令將嚴顏推出斬首時嚴道:“斬首就斬首,你發的什么怒?”張飛見嚴顏忠于劉璋如此,便義釋嚴顏并將其引為上賓。嚴顏感恩于張飛能善待他這個“敵人的忠臣”,便投到劉備麾下,忠其一生。
第三個,三國孫吳名將甘寧。甘寧官至西陵太守,號折沖將軍。孫權夸他:“曹操有張遼,孤有甘寧,足相敵也。”公元213年曹操親率大軍攻打濡須口,來勢洶洶。為了打擊曹操的銳氣,甘寧僅僅只率領了精兵百騎,去夜襲曹操大營。戰斗中這百騎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斬得數十首級從容而退。曹操不堪其擾,沒過多久便撤兵了。
唐太宗經“玄武門之變”得了天下后,為了在朝廷官員中弘揚“忠臣”意識,便大肆宣傳巴曼子、嚴顏、甘寧的事跡,同時將這個原名叫“臨江縣”的地方改名“忠州”。民國時期的1913年,叫了1300年的忠州,改叫“忠縣”直到如今。
◎觀前背書
根據約定的輪船游覽項目安排,我們要在晚上停船忠縣5個小時,去觀看一場名字叫《烽煙三國》的情景劇。于是,我們全船一行250余人在晚上7時上岸,分乘5輛旅游大巴向位于忠縣東溪鎮的《烽煙三國》情景劇場趕去。一路上,旅游大巴上的當地導游,用半個多鐘頭的車程時間介紹,不停地為該劇背書——
《烽煙三國》大型山水實景表演,是以萬里長江為背景、以三峽港灣為舞臺、以三國文化為主題、以忠義精神為靈魂的一場文化饕餮盛宴,為長江三峽游覽線中唯一的以三國歷史為背景的大型山水實景演藝。此劇內容以三國“桃國三結義”的主角之一關羽的傳奇故事為主線,詮釋了忠縣這個縣名來歷的“忠義精神”。自開演以來,其硝煙彌漫和驚心動魄的震撼場面,迎來了爆棚人氣!
《烽煙三國》的表演元素包括:35000平方米的大場景水上舞臺,3200平方米的水幕投影和3D全息式投影,300米長的大跨度高速威亞,五虎上將石柱大型舞美機械,180度環形移動觀眾座椅,驚艷的水火特技,300多名演員。50多匹戰馬……截取關羽一生所歷之“桃園結義”“三戰呂布”“曹營之夢”“單刀赴會”“火燒赤壁”“單騎千里”“水淹七軍”等七個歷史場景,用約70分鐘時間,演繹出一場驚天動地的“忠義”壯舉。
該劇由著名導演李捍忠操盤。李捍忠是演藝界實景劇方面的了得人物,其先后在桂林執導了大型實景舞劇《長征》,在西安華清池執導了實景劇《長恨歌》,在韶山執導了大型實景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以及大型實景影畫《西安事變》《重慶·1949》等。《烽煙三國》項目為2014年立項,2016年由北京一文化公司的演出團隊運營首演。
晚7時半我們下車,進入《烽煙三國》景區,首先看見的就是兩扇大門,分別寫著“烽煙”和“三國”兩個大字。和其他的景區大門不同,這兩扇門單獨而立,分別向內打開,游人從兩扇門中間通過,給人一種“穿越進入歷史”的感覺。
我們憑著299元的江輪游客優惠票,進入演出劇場的臺階式觀眾席。
映入眼簾的,是一遍長約200多米、寬約100多米的“湖”面,此“湖”面沒有波光粼粼,更不顯水波微興——應是一塊注滿了水的極平地面。“湖”對岸兩側是高聳的塔樓,左首停有一艘巨大的戰船,中間還有5尊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的巨型石雕像。
我自揣,既是實景劇,那演出一定是在這遍水面上。果然,8點鐘一到,夜幕下的這遍水面被聚光燈照亮,幾百號人馬從五虎上將石雕像下湧向“湖”面——演出開始了。
20年前即聽說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桂林漓江導出了新的劇種、山水實景演出劇《印象.劉三姐》,5年前又聽說襄陽也導出了國內首部實景話劇《草廬,諸葛亮》。可惜,由于某些條件限制,這兩劇我至今也沒有欣賞到。老實說,如不是這次江輪游的必看劇目,我是不想掏299元(據說市場價為488元)去看《烽煙三國》劇的,因為我僅掏315元便可看9場3D電影。
◎賞劇開眼
沒想到這《烽煙三國》僅演出到第三分鐘,即讓我震撼得大開眼界:這299元錢花得值,也即這劇的觀賞價值的確達到了299元甚至更多——因為這實景劇是在35000平方米的一個大場地中,由300多名演員、四五十匹戰馬,在水花四濺的液壓注水地面進行的——那真叫氣勢恢宏,波瀾壯闊!
第一幕《桃園結義》
說的是東漢時的劉備、張飛、關羽不期而遇,情投意合,于是在一桃園里焚香跪拜結為異姓兄弟,從此忠義一生——這就是當今婦孺皆知的“桃園三結義”。《烽煙三國》情景劇對這故事的演出處理,首先是棄人而重物:用約5分鐘時間展示了桃園:只見空中的并排16根威亞鋼索,吊著幾百株盛開紅花的桃樹:以遠高近低、左右錯落的立體態展示成“空中桃園”景觀。
這種讓人從未見識過的“空中桃園”,給觀眾的印象太刺激了——因為這懸在空中的桃園,只會是《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的那個桃園!
接下來桃樹落下構成地面桃園。音樂聲起,一身鎧甲的劉備、張飛、關羽騎著戰馬,手握兵器,分別從對面遠方駛來。在各人邊耍兵器邊馳騁的節奏中,相會于桃園。三人騎馬旋轉兩圈后翻身下馬,以幅度很大的舞蹈動作行結義之禮。這時全場黑暗,一束強烈的聚光燈打向三人(此時威亞將全部桃樹吊起運走)。一忽兒,全場燈光大亮,三人起,后執刃上馬,揮手相別,各自縱馬分開七八十米,跑向距觀眾僅5米處的表演場地邊沿,在馬上向觀眾行揖手禮——全場近兩千名觀眾掌聲雷動:既感謝演員的親近互動,也感嘆桃園的壯觀艷麗。
…… 第三幕《曹營之夢》
關羽兵敗下邳但又帶著劉備妻兒,他為保護兄嫂,在立下“暫時降曹而不久留”的約法三章后,形成“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成語景觀——這是關羽的重要忠義故事之一。曹操十分敬重關羽,恩禮非常:“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為了進一步籠絡關羽之心,曹操不僅賜封他為“漢壽侯亭”,還特賜美女10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
《烽煙三國》對此的表演是:在星光燦爛的夜空中,美若天仙的貂蟬從天而降(用威亞吊下)。落地后在一隊衛士的護衛和兩名宮女的扶持下,向兩排觀眾席之間約三米寬的一個黑暗狹窄通道走來。我暗忖,這算哪門子表演,把主角貂蟬送進這死胡同,戲還怎么演?誰知奇跡出現了——
各載約1000名觀眾、20排座位每排50個座席、重量至少各達100噸的兩排觀眾看臺,以十分明顯的車輪滾動感覺和汽車倒車速度,開始向兩邊分開;同時在我們的看臺背后亮起燈光。
一分鐘以后,看臺背后變前臺的景觀大變:兩排觀眾席實施了一個180的大返轉后,眼前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實景式宮殿。
宮殿前伸達20寬、100米長、高低差約兩層樓的紅毯臺階上,數十綠衣宮女跳著迎賓舞……被人簇擁著的貂蟬慢慢步上臺階,而上面則是迎接她的曹操和關羽——民間傳說“西施隨范蠡,關羽納貂蟬”的軼聞,在此得到了詮釋。
……第五幕《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進行的一場火燒曹軍戰船的大搏殺,成為了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這是魏蜀吳在“三國演義”中的最精釆展示之一。《烽煙三國》對此的表演是:極度地使用了場地中擺放的道具(此前的觀眾看臺又恢復到看第一幕的位置),讓觀眾欣賞到了驚心動魄的“火燒赤壁”景觀。
表演開始,3D電影投影儀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影像,投射到蜀國五虎上將的巨型石雕像上,并同步播放著戰場廝殺的金戈鐵馬之音;而后在數千平米的水覆地面上,燃起了一條條火龍,且這大火燒得讓觀眾也感到熱氣拂面;火熄,場內涌出四五百個手拿火把的吳劉聯軍士兵跳起火把舞。
突然,五虎上將的巨型石雕像向觀眾席方向快速落下變成五艘戰船;瞬時,從各船尾涌出幾十曹兵在船上舞戈弄槍;接著,吳劉聯軍士兵分別涌向戰船將火把投入船內;船內曹兵被燒得丟盔卸甲——“火燒戰船”的戰爭景觀,得到了壯觀體現!
…… 第七幕《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占漢中,自立為漢中王,關羽進攻樊城(筆者現在所住之地)。曹操命大將于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在團山鎮上演了一場名震中原的經典戰役——水淹七軍。水淹七軍之役,關羽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成為關羽人生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生涯。
表演開始:數千平米的水覆地面上噴起條條高達十幾米的水柱,而最中央的一株水柱,竟高達數十米;3D電影投影儀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水淹七軍”影像,投射到眾多水柱形成的水幕上,同時播放著巨響般的戰場殺伐之聲;隨著大水柱停噴、數米高的小水柱開噴,數百手執矛或盾的蜀國士兵,冒著小水柱的淋噴,做戰場格殺舞蹈。
這時,看臺對面左首停著的那艘巨大的戰船,開始駛向表演場地中央,以至于把《烽煙三國》的演出推向了最高潮:
——這艘代表曹軍統帥指揮艦的巨大戰船兩邊,涌出大批曹兵,或騎馬或步行向水柱間的吳劉聯軍沖來;更多的吳劉聯軍步騎兵從右前方沖去;雙方在廝殺中曹兵大敗,紛紛退回原處隱去,得勝的吳劉聯軍也紛紛追擊隱去;這艘長達數十米的巨大戰船駛進表演場中央,被場地上的吳劉聯軍包圍;吳劉聯軍士兵開始登船與船上的曹兵展開拼殺;劉聯軍士兵斬殺船上的曹兵后,開始了慶祝勝利的雜技表演——船中央設置的蹦床上,數十位演員不停蹦出十幾米高,從艙底一直彈到高聳的船樓平臺上,又從幾十米高處一躍而下,周而復始達5分鐘……
演出結束了。返回途中的旅游大巴上,眾游客觀聲笑語道:不虛此行,今后要向身邊朋友推薦,讓他們也來這里開開眼界!
(2023.10.30日完稿于襄陽“丹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