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延安精神滋養初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一名技師學院教師的教學故事
作者:史潔
從立志當一名人民教師,考入華中師范大學,到現在成為泰安技師學院的思政教師,我的第一個理想實現了;第二個理想,當然是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才認識到,做一名稱職的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說我帶班的汽車系4個班、商務系高星級飯店管理專業2個班吧,十幾歲的孩子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而思政課講授的內容,理論性偏強,怎樣提高教學的到達率,確保教學質量,一直是我感到糾結的地方。
常言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我感到教學無法突破時,全國上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給我的教學帶來轉機!學院布置開展唱響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時代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拓寬了我的教學思路,豐富了教學實踐。
5月12日,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我們瞻仰泰安烈士陵園,尋找革命先輩的足跡,這里北靠五岳獨尊的泰山,南可眺望雄偉的徂徠山峰,下可俯視人民聚居的泰安城,烈士洪濤的事跡深深吸引了我。洪濤原名洪裕良,是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干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山東著名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司令員。1912年4月,洪濤出生在江西省橫峰縣青板橋鄉排樓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父兄靠給地主種田、扛長工養活全家,洪濤14歲就給地主放牛。1927年2月,年僅15歲的洪濤參加革命,1929年入黨,歷任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長征到達陜北,身經百戰,多次負傷。1937年10月被派來山東領導抗日武裝斗爭,先在聊城地區活動,年底到泰安協助山東省委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司令員,他按紅軍建軍原則加強部隊建設,率部英勇作戰,使這支人民武裝的政治、軍事素質迅速提高,為部隊發展壯大做出突出貢獻。
1938年1月1日,洪濤同黎玉、趙杰、林浩等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洪濤任司令員。起義隊伍發展至400余人,編成三個中隊。后伏擊日軍兩次告捷,又攻克萊蕪城,向淄川、博山進發,沿途擴大隊伍至2000人。遂成立抗日人民政權“萊蕪縣政執行委員會”,四支隊改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洪濤任師長,不久又改回原番號。
因連續行軍作戰,病情惡化,1938年5月25日,洪濤不幸病故于徂徠山勸禮村(又稱圈里村),時年26歲。1955年,泰安專署和泰安縣政府將洪濤烈士遺骨遷葬泰安烈士陵園,昭示著英雄的功績與泰山并重,烈士的英名與徂徠山共存,洪濤同志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因為安逸而平靜的生活,心中很少有澎湃的激情,但今天的主題黨日活動,讓我的血液又再次沸騰。從200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年來,我覺得今天烈士陵園的花格外紅、格外鮮,它們是烈士們的鮮血染成的。當年,我還是學生,因為追求進步而熱血彭拜,現在,面對我的學生,為什么不給他們講講“紅色記憶”呢?!
于是,在課堂上我開始對學生們滿含深情地講述革命前輩們的光榮事跡,是烈士們用英勇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美好的今天,讓學生對革命烈士多了一份敬意,深深體會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啟發大家好好珍惜現在美好幸福的學習生活。
記得講述“弘揚延安精神,激發前進動力”這一課前,同學們戀戀不舍的收起羽毛球拍、沾滿汗水的籃球,一口氣從操場大步流星奔向三樓教室,肅穆的看著我展開的教學課件:
看著同學們一雙雙清純的眼睛,我被感動了,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深情講述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烈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革命戰士們有的為了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仆后繼,英勇作戰;也有的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他們用生命譜寫了祖國和平的美好篇章,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以烈士們為榜樣,報效祖國,共同努力創建更加美好的未來!大量的史實和革命故事,使學生對于所學內容更直觀、明了,讓學生們沉浸其中。
同學們對我的思政課有了熱烈的反映,從不同視角清晰了解延安精神的發展歷程,享受著黨史教育生動而震撼的精神“盛宴”。我抓住時機,順勢并大家提出認真學黨史的要求和期望,“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延安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畏艱難、迎難而上、英勇奮斗,成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延安精神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當代的職業院校學生,就應該弘揚延安精神,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曾經,有一首歌《唱支山歌給黨聽》響徹神州大地,今天,我還想再次唱響這首歌,并且,帶著我的學生一起唱,在這洗滌靈魂、添加動力的歌聲中,成為稱職的黨員教師、成為祖國建設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