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中午飯點,陣陣飯菜香味從湖北大悟縣陽平鎮柳林村“金秋食堂”后廚飄出。玉米排骨湯、煎魚塊、清炒黃瓜……后廚的餐臺上擺放著熱氣騰騰的家常菜。
高麗娟等幾位長者相繼到來,服務員貼心地為她們打菜、盛湯,并替她們將其端到大廳餐桌上。大廳內,80歲的村民熊揚志和大家坐在一起,一邊話家常,一邊享受可口的午餐。
高標建設,讓老人吃出“幸福味”
下午18時,是彭店鄉乳山村幸福食堂的開餐時間,在門口老人們手拿餐盒,排隊進入食堂用餐。乳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耀啟,正忙著在食堂的廚房里給老人們分餐,土豆燉排骨、紅燒魚、綠豆湯,人人有份。
從去年8月以來,每天有35位75周歲以上的老人中午在此免費就餐。
說起幸福食堂的好處,今年80歲的阮景貴笑得合不攏嘴:“現在在食堂吃飯,每天有肉有菜,比自己家里吃的還好,孩子們從手機上就能看見,放心。”老人年紀大了,自己在家生火,兒女不放心。
75歲的留守老人張孝新吃完飯后,第一個來到理發室,天氣熱了,準備把頭發再理短一點。“雖然天氣非常熱,但我們都喜歡來,不僅飯菜很合口味,空調也很涼快,更重要的是我們老年人能聚在一起聊天,再也不會感到孤單!”張孝新說。
彭店鄉堅持以高標準打造老年幸福餐桌,解決老人的午餐問題,也為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消除后顧之憂。
除了幸福食堂,乳山村還延伸拓展功能,建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配備了電視機、娛樂等設施,老人們在用餐之余看看電視、下下棋,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優化模式,讓幸福食堂“煙火氣”
去年以來,大悟各鄉鎮的幸福食堂如雨后春筍。陽平鎮柳林村“招商引資”、大新鎮八口塘村“鄉賢捐助”、芳畈鎮滾河村“企業資助”、高鐵試驗區的“公建民營”等不同模式運營的幸福食堂近100家。
大新鎮八口塘村幸福食堂“公建公營”模式運行三個月后,村黨支部書記賀海波發現,與前期每天固定17人就餐不同,來吃飯的老人越來越多,村里很多老人都過來搶餐。
然而,村集體財力有限與食堂服務管理亟需提升的矛盾,讓幸福食堂無法運營,眼看幸福食堂陷入難以為繼的僵局。
賀海波特意前往紅安縣柏林寺村取經——柏林寺村將幸福食堂免費承包給村民經營,在優先滿足老人就餐需求的同時對外經營,彌補食堂運營經費上的不足。
隨后,賀海波信心滿滿地尋找適合參與幸福食堂經營管理的能人。他表示,隨著三里十八潭旅游景區示范帶動,游客增多,食堂市場化運營不僅可以提高服務質效,其盈利還可以反哺村集體經濟,用于進一步改善農村基層服務。
對此大新鎮黨委書記代金成表示,政府需要因村制宜整合社會資源,因村施策提供分類服務,鼓勵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或有社會責任的市場主體參與養老服務,建立準入機制,強化各類監管,幸福食堂才能長期維持下去。
宣化店鎮充分調動轄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多方面力量,鼓勵他們關注幸福食堂,以村企合作的方式結成幫扶對子,主動以資金、實物等形式支持幸福食堂的長期發展。
河西村將信用體系建設與新四軍大食堂運營掛鉤,大力推進“信用積分菜園”建設,設立愛心菜園,種植時令蔬菜,將種植蔬菜供應幸福食堂和信用積分獎品兌換。
共建共享,讓左鄰右舍“一家親”
幸福食堂從前期規劃建設,到后期運營維護,大大小小的工作都離不開村干部的協調和村民們的支持。
幸福食堂的建設過程是黨員干部與普通民眾向著同一個目標共同奮斗的過程,一個小小食堂成為黨群干群聯系的新紐帶。
宣化店鎮河西村“信用積分菜園”的黃瓜、辣椒掛果后,為不耽誤村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村黨支部書記吳誠意早上6點就出門召集村干部和志愿者去菜園拔草、澆水。村民志愿者一邊勞動一邊拉家常,菜園里的活兒在歡聲笑語中很快就完成了。吳誠意說:“我們走出辦公室,跟大伙兒一塊勞動,左鄰右舍的關系更親近了。”
為解決村里老年人就餐問題,河西村開始著手修建新四軍大食堂,從房屋翻新、桌椅置辦、食材采買到就餐人員確認、食堂廚師招募,吳誠意帶領村干部全程跟進。
黨員干部帶頭主動參與幸福食堂建設、免費維修水管、打掃村莊衛生、參與村莊綠化……在村“兩委”的帶領下,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等力量擰成一股繩,積極參與村莊事務管理。
村莊靚了,民風變了,百姓笑了。“構建政府、社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整合各類資源力量,將自治與德治相結合,潛移默化激發了孝老愛親、創業就業、勤儉節約的新風尚,村里抹牌賭博、扯皮打架的現象基本沒有了。”宣化店鎮有關負責人說。(通訊員/李世清 左仁堂)